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28:护身符

28:护身符

    28:护身符 (第1/3页)

    次日。

    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星期一。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京城乃至全国无数个报亭、单位阅报栏前,都比往日更加喧嚣。

    各地晚报的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次日清晨发行的日报、晨报,形成了更为汹涌的浪潮。

    《人民x报》在二版经济生活栏目刊发了短评《“天价婚礼记录”现象面面观》,笔触冷静而审视,既肯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细分和消费升级的必然性,也提出了对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隐忧,呼吁加强引导和规范。

    《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则更直接:《万元拍婚礼?青年创业者的“胆”与“识”》,文章将王盛和北影厂子弟的创业作为典型案例,着重探讨了在国企改革和就业压力背景下,青年人如何利用自身技能和市场嗅觉开辟新路,字里行间带着鼓励探索的意味,文章最后的署名,是一个很具分量的笔名。

    在下岗潮初现的大背景下,这篇报道所释放的信号,意义不小。

    反正没人敢在这个关口跳出来直接喷王盛借用了国营厂招牌谋取私利,就算有人想发表抨击这种行为的文章,主流报纸也肯定不会报道的,这是跟大势对着干,而主流报纸就是制造大势的工具,哪怕报社中的个别人有二心,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也不敢显露出来。

    《光明x报》、《经济x报》等重量级媒体也纷纷转载或发表了相关评论员文章。

    一时之间,“天价婚庆录像”不再仅仅是市井谈资,而是上升为一个涉及经济转型、就业出路、消费观念的社会性话题。

    更出乎意料的是,几家驻京的外国通讯社和报刊的记者也嗅到了这股不寻常的气息。

    法新社一篇电讯稿的标题是《“独生子女”与“先富阶层”:中国婚礼的新奢华》,路透社则关注了《电影制片厂的“市场化求生”:从艺术殿堂到婚庆现场》。

    虽然只是简短报道,却意味着这件事开始进入国际视野,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小小窗口。

    然而,最让普通民众和业内人士心痒难耐的,是几乎所有报道都提及却无人亲眼得见的那支“神秘广告”——那只在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午夜影院》后短暂播出过、以其电影级质感和唯美“头纱吻”概念引发无数遐想的短片。

    越是看不到,谈论和猜测就越多,无形中将“盛影传媒”和“婚庆电影”的逼格和神秘感推向了顶点。

    此刻,身处风暴眼的盛影传媒办公室,电话铃声从清晨起就几乎没断过。

    “您好,盛影传媒。”接线员的声音已经带上一丝沙哑,但依旧保持着职业化的清晰。

    “对,是的,感谢您的关注。”

    “非常抱歉,‘金禧典藏’套餐本月以及下个月的配额……都已经全部预约满了。”

    “是的,需要排队,您可以留下联系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