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陈家嫁女 (第2/3页)
的准备环节。
另一队由经验丰富的厂里老师傅压阵,携带另一台ARRI 16SR3胶片摄影机和一组专业灯光,直奔新娘陈小姐家。
由于采用的是成本低廉的乐凯牌16mm胶片,对灯光要求颇高,所以,唯一一位灯光指导,也被调到了新娘这边,务必要把新娘拍的美美的。
王盛也坐镇新娘家这边,负责总调度。
胶片机一拿出来,那沉甸甸的金属质感、精密的机械结构,立刻引来了陈家人和本地婚庆公司人员的一片低声惊呼。
这玩意儿和普通家用摄像机甚至广播级Betacam SP比起来,简直就是重武器对阵小手枪,专业感和压迫感瞬间拉满。
“这就是拍电影的家伙啊?”
“听说这机器老贵了,还得用胶片……”
“电影厂来的,就是不一样!”
“……”
王盛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布光、测光、安排动线。
厂里的摄影指导在一旁紧盯,确保万无一失。
气氛紧张而有序。
随着吉时临近,新郎家的接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了新娘家楼下。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瞬间被点燃。
接亲的真正“考验”从楼下就开始了。
新娘家的亲友团早已守候在此,开始了接亲特有的“拦门”仪式。
这不仅仅是堵门要红包,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智力与体力挑战。
不过有些闺蜜堵门的,难说。
“新郎官,想接走新娘子,先对上一首‘洞头渔歌’!”
洞头渔歌也叫渔歌对唱,是鹿城下辖县的传统民歌,与闽南文化密切相关。
历史上,大量的泉城移民迁居洞头,将闽南语民谣带入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渔歌文化。
陈老板就是闽南移民的后代,属于天生不会唱歌,就会被同乡嘲笑的那种。
“什么?不会唱?”
“你还是不是洞头人,连‘洞头渔歌’都不会唱?那做一百个俯卧撑看看体力!”
“红包不够厚,诚意不足啊!”
“……”
新郎和伴郎团被“刁难”得团团转,又是对歌,又是做游戏,红包像雪花一样撒出去,引得围观的左邻右舍哈哈大笑。
摄影师尽全力捕捉着每一个有趣的瞬间,胶片机则稳稳地记录下这充满地域特色和欢乐气氛的大场面。
好不容易突破重围进入家门,接下来的环节更是充满温情和寓意。
新娘穿着传统礼服坐在闺房中。
婚前最后一餐在娘家吃,称为“上轿饭”。
这顿饭通常有鱼、肉、鸡等,但新娘往往因离别之情和妆容原因,只象征性地吃一点。
代替陈小姐已故母亲,以母亲角色参加这场婚礼的陈小姐小姨,在一旁细细叮嘱,眼中含泪。
陈小姐自幼是在小姨家长大的。
王盛特意让摄影师给了这对‘母女’交握的手和盛满的饭碗特写。
之后,新人要向新娘的父母敬“分家酒”。
这并非真正的分家,而是寓意女儿从此成立新的家庭。
敬酒时,父母会对新人说许多祝福和嘱咐的话,言辞恳切,充满了长辈的关爱与不舍。
陈老板看着女儿,也是眼眶微红,真的忍不住。
随后是“找婚鞋”,传统的“找婚鞋”环节同样热闹。
伴郎团翻箱倒柜,伴娘团巧妙藏匿,讨价还价,最终在红包和智慧的合力下找到婚鞋。
新郎亲手为新娘穿上,寓意“套牢”。
最后由家庭中福气好的长辈为新娘打红伞,伞面绣“百子千孙”,代替传统的红盖头,搀扶着新娘出门。
新娘的脚不能沾地,寓意不带走娘家的财气,只能由新郎背着或抱着上车。
一路上,亲友会朝着新娘身后撒米或豆子,驱邪避凶,祝福新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