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暗夜交锋 (第1/3页)
夜色如墨,浓得化不开。初冬的寒风卷着枯枝败叶在空荡的街道上打着旋儿,发出呜呜咽咽的悲鸣。城隍庙的飞檐在惨白的月光下投出狰狞的剪影,宛如一头蛰伏的猛兽,随时准备扑向误入此地的行人。
颜惜夕褪去官袍,换了一身素色粗布衣裳。布料粗糙,却意外地让她感到自在。她将长发束成男子发髻,腰间暗悬一柄鱼肠短剑——这是她特意从京城带来的防身之物,剑身不过七寸,却锋利无比,在月光下泛着幽幽寒光。
“大人,当真要独自前往?“老仆颜忠佝偻着背,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他手中提着一盏气死风灯,昏黄的光线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动,更添几分沧桑。
颜惜夕紧了紧腰间束带,指尖触到冰冷的剑柄,那寒意似乎能顺着指尖直达心底。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枯草和尘土的气息:“你暗中跟着便是。“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若我两个时辰未归,便去找孙守备。“
颜忠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深深一揖:“大人千万小心。“
风更急了,吹得颜惜夕的衣袍猎猎作响。她踏着青石板路向城隍庙走去,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路旁的民宅门窗紧闭,偶有犬吠声传来,又很快归于沉寂。这座白日里熙熙攘攘的县城,入夜后竟显得如此荒凉。
城隍庙的大门早已腐朽,半掩着,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颜惜夕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霉味混合着香灰的气息。破败的庙堂内,几支残烛摇曳着微弱的光芒,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香炉倾倒,神像的金漆剥落,露出斑驳的泥胎,那双空洞的眼睛似乎在俯视着这不速之客。
她环顾四周,心跳不自觉地加快。指尖悄悄搭上剑柄,低声道:“故人既约,何不现身?“
话音刚落,一阵微风拂过,烛火猛地摇曳起来。
“颜大人果然守时。“一道清朗的声音从神像后传来。
颜惜夕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形瘦削的年轻男子缓步走出。月光透过破败的窗棂,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一身青衫,虽然简朴却浆洗得十分干净,正是告病在家的周县丞——周骢。
“周县丞?“颜惜夕故作惊讶,实则心中已猜出七八分。她打量着这位同僚,注意到他虽然面色苍白,但眼神清亮有神,哪有半分病容?
周骢微微一笑,拱手道:“正是下官。“
“你既称病,为何又冒险见我?“颜惜夕故意问道,同时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庙堂的阴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但定睛看去又什么都没有。
周骢神色一肃,向前走了几步。他的脚步很轻,几乎不发出声音:“因为李县令之死,绝非意外。“他从袖中取出一叠泛黄的纸页,递给颜惜夕,“这是白家近两年强占民田、私征河税的账目,还有……李县令死前留下的密信。“
颜惜夕接过纸页,借着摇曳的烛光细看。纸张已经有些发脆,边缘处还有水渍的痕迹。账目上清清楚楚记载着白家勾结县衙官吏,侵吞朝廷治水银两,甚至私设刑堂,逼死抗税的百姓。而李县令的密信则写道:“白家欲杀我,若有不测,望后来者继吾志。“
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纸张发出轻微的脆响。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百姓的血泪?那些被强占的田地,是多少家庭赖以生存的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