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蛛丝马迹 (第2/3页)
息,摇摇头说:“那几年的小剧团,就像雨后的蘑菇,今天冒出来,明天就没了。没名没气的,能留下多少记录呢?”他的声音沙哑,像是被这些旧纸张的灰尘浸润过。
但蓝溪没有放弃。她开始系统性地翻阅那些已经发黄脆弱的戏曲刊物,从《戏曲文化》《民间舞台》到《草台艺术》,一页一页地翻,一条一条地看。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着,那些曾经喧嚣的舞台在文字描述中重现光彩。但更多的是匆匆一笔带过的提及,是一个个如今已无人记得的名字。
第三天下午,蓝溪终于找到了一条相关线索。在一本2006年的《地方戏曲》杂志中,有一篇关于民间戏曲传承现状的报道,提到了一位“杨班主”和他的小剧团因资金困难而不得不解散的故事。文中描述这位班主“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团员吃饱”、“为了戏曲传承宁愿不要报酬”,但遗憾的是,全文没有提及剧团的全名,只说是“某以新字开头的小剧团”。
希望像火花一样闪现,又迅速熄灭。
蓝溪靠在书架旁,疲惫几乎将她压垮。她从包里取出那张泛黄的照片,看着上面养父年轻的笑容,轻声问:“你到底想让我找到什么?为什么给了我线索,却不告诉我答案?”
照片不会回答,只有资料室里永恒的寂静。
又一周过去了,蓝溪几乎翻遍了所有可能的相关资料。她列出了七个可能的目标,但每个都因年代久远、记录不全而无法确认。
新艺剧团—2003年解散,班主姓杨,但真名不详。
春蕾戏班—2008年还在活动,但班主姓李,不是杨。
新声传习社—班主确实姓杨,但专门表演皮影戏,与养父的京剧背景不符。
新春舞台—班主杨姓,但主要表演地方小调,不是京剧。
新光戏曲社—2005年解散,班主姓杨,但年龄与记忆中的杨叔叔不符。
.......
每个线索都看似有望,却都在最关键的地方缺了一环。蓝溪感觉自己就像在拼一个缺少重要碎片的拼图,永远无法看到完整画面。她的耐心被一点点磨损,希望也变得稀薄如雾。
周一的早晨,阴雨绵绵。雨滴敲打着窗户,仿佛在为她低落的心情伴奏。蓝溪抱着一丝希望再次来到地方志办公室,请求查看那些不太常用的内部刊物和通讯。
“这些都没数字化,乱七八糟的堆在后面库里,不好找啊。”管理员嘟囔着,但还是带她进了后面的储藏室。
这里比前面的阅览室更加拥挤和混乱。一捆捆用绳子扎起来的刊物堆放在金属架上,有的已经泛黄卷边,甚至被水浸过而粘连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更浓重的霉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咳嗽。
蓝溪开始了又一轮的搜寻。她翻阅着一本本印刷粗糙、页面发脆的内部通讯:《县文化工作简报》《基层文艺动态》《农村文化通讯》......大多数内容枯燥乏味,记录着早已被人遗忘的会议、活动和统计数字。她的手指被纸张的边缘划出细小的伤口,眼睛因长时间阅读小而模糊的字体而酸痛。
雨滴敲打着储藏室唯一一扇小窗,时间在翻页声中流逝。蓝溪的耐心几乎耗尽,她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