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汉末孤锋 > 上庸根基 第四章 柱石

上庸根基 第四章 柱石

    上庸根基 第四章 柱石 (第2/3页)

着看着陆逊道:“前有卧龙、凤雏,我看伯言便称怀瑾吧,怀瑾先生!”

    --------------------

    裴谦的上庸之行被吕蒙的死讯打断了。

    暮色透过窗棂,在青石地上拉出长长的斜影。室内并未点灯,一片昏暝沉寂,唯有两人对坐的轮廓,和案几上一封刚被裴谦轻轻放下的简帛文书。

    空气凝滞,仿佛被无形的重物压着。

    裴谦的声音低沉,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听不出太多情绪:“江陵露布报丧……吕子明,薨了。”

    他对面的陆逊,原本平和舒展的肩线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他并未立刻回应,只是目光从裴谦脸上移开,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要穿透墙壁,望见千里之外那座他曾无比熟悉、如今却倍感陌生的江陵城。

    近两个月来,在这房陵一隅,他运筹帷幄,将胸中韬略付诸实践,与裴谦虽未明言,却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屯田、百工、兵制……这一切几乎让他生出一种错觉,仿佛脱离了江东与西蜀不死不休的缠斗,找到了一个能纯粹施展抱负的天地。

    这是一场美好而宁静的梦。

    然而,“吕蒙之死”这四个字,像一只粗暴的手,毫不留情地将他从这场梦境中拽了出来。

    梦,醒了。

    现实的残酷瞬间淹没了他。他是陆逊,吴郡陆家的子弟,江东的臣子。他的家族、他的责任、他过往的一切,都系于江东。这两个月与裴谦的“合作”,此刻想来,竟像是一场对过往身份的背叛,一场镜花水月的沉溺。

    一种难以言喻的、尖锐的情绪猛地刺上心头。是幻灭,是自责,更是一种莫名的怨怼。他倏然抬眼,看向裴谦,目光里褪去了平日的温和,染上了一丝冷冽与尖锐。

    “裴府君告知在下此事,意欲何为?”他的声音有些发紧,带着自身都未察觉的讥诮。

    这怨气来得突兀,却真实无比。他在怨裴谦为何要将他带入这场梦,又为何要用这现实亲手将梦打碎。他甚至隐隐觉得,是裴谦的存在,凸显了他此刻处境的可笑与尴尬。

    裴谦沉默地看着他。

    他对吕蒙之死确实有些意外,前世模糊的记忆与现实的轨迹产生了偏差,让他对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生出一种敬畏般的迷茫。而更复杂的是他对陆逊的情绪。眼前这个人,是未来夷陵之战的胜利者,是几乎凭一己之力扼杀了蜀汉气运的人。他有敬佩,有对历史巨擘天然的仰望,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知悉其命运轨迹的疏离感。

    他将陆逊留在房陵,固然是惜才,是顺势而为,又何尝没有一种潜意识里想要“改变”什么的妄念?

    此刻,陆逊眼中那清晰的怨怼,像一面镜子,也照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僭越。他们都在试图抓住一些不属于这个时空常态的东西。

    裴谦没有直接回答陆逊带刺的问题,他的目光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了然的温和。

    “这数月来,并非虚度。”裴谦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像在陈述一个事实,而非争辩,“你我所谋所行,屯田安民,整军经武,强固根基,皆是实实在在的功业。于房陵有益,于来日……于天下苍生,亦未必无益。这与你是陆伯言,还是怀瑾,并无冲突。”

    接着,他话锋微转,直视着陆逊的眼睛:“伯言心中所怨,非是怨我,亦非怨吕蒙之死。你所怨者,是这世道,是这不得不选的立场,是这无法兼得的两全之局。你怨的是,梦终究要醒。”

    这句话,如同利剑,精准地剥开了陆逊层层防御下的核心情绪。共情的最高境界,是指出对方都未曾清晰意识到的真实感受。

    陆逊身躯一震,眼中的尖锐和讥诮瞬间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被看穿后的愕然与茫然。

    裴谦继续道,语气更加低沉:“我知你抱负,亦知你牵绊。吴郡陆氏,江东重臣,岂是房陵一方天地所能囿?这数月,于我而言,是幸事。于你而言,或许是一段难得的静修与实践。但静修终有尽时。”

    他停顿了片刻,室内落针可闻,仿佛能听到暮色流淌的声音。然后,裴谦做出了一个让陆逊完全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站起身,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