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蛮地寻马 (第1/3页)
黄州的初夏带着湿热的风,吹得军营外的柳树枝条沙沙作响。孟之继站在帅帐门口,望着演武场上整齐划一的队列,嘴角噙着一丝欣慰的笑意。
新忠顺军的建制已初见规模:前军步甲营三万人,铠甲鲜明,长枪如林,是正面攻坚的主力;后军弩阵一万人,弓弩在手,百步穿杨,能为大军提供远程掩护;一万人的突击营则是精锐中的精锐,个个身手矫健,擅长奇袭穿插;再加上两淮水师的两万人马,整支军队已有七万之众,旌旗招展间,透着一股蓬勃的锐气。
这一切,都源于他结合前世记忆制定的训练方案。从队列操练到战术配合,从体能锤炼到兵器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高效。如今各营按部就班地执行着训练计划,进展顺利,他终于能从繁杂的军务中抽出身来,偷得几日空闲。
这几日,孟之继几乎是泡在了江陵的府邸里。武三娘将府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将一颗心都系在他身上。白日里为他研墨铺纸,处理些琐碎文书;夜里则温好烈酒,陪着他闲话家常。她的温柔像一汪春水,能抚平他连日来的疲惫,让他几乎要沉溺在这份安稳里。
这夜,帐内烛火摇曳。孟之继拥着武三娘,指尖划过她光滑的脊背。经历过生死与别离,他愈发珍惜此刻的温存。
“三娘,过几日,跟我去一趟西南蛮地吧。”孟之继轻声道。
武三娘依偎在他怀里,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去蛮地?做什么?”
“新军虽成,却还缺一支能冲锋陷阵的骑兵。”孟之继解释道,“前军、后军、水师都已齐备,唯独中军的骑兵快马,还没着落。”他手指轻轻摩挲着她的发丝,“要说弓马娴熟的好手,还有优质的马匹,西南蛮地的少数民族中倒有不少。他们虽不比草原游牧民族天生善骑,但稍加训练,未必不能成为一支劲旅。”
武三娘闻言,脸上立刻绽开笑容,用力点头:“好啊!只要能跟着你,去哪里都行。”对她而言,能陪在孟之继身边,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便是最大的幸福。她早已将自己看作他的女人,只想尽心履行本分,照顾他的起居,分担他的忧思。
孟之继看着她眼中毫不掩饰的欢喜,心中一暖,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此行或许会有些辛苦,蛮地气候湿热,风俗也与中原不同。”
“不怕。”武三娘摇摇头,眼中满是坚定,“再苦也没有山洞里那段日子苦,只要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第二日,孟之继来到帅府,将前往西南蛮地招募骑兵、寻找马匹的打算告诉了孟珙。
孟珙躺在榻上,气色比前些日子好了许多,闻言沉吟道:“西南蛮地……那些部族向来桀骜不驯,各有各的规矩,怕是不好打交道。”
“正因如此,才更该去试试。”孟之继道,“蒙古人有铁骑之利,我们若想与之抗衡,骑兵必不可少。中原的马匹数量有限,且多不善长途奔袭,蛮地的矮脚马虽个头不高,却耐力十足,适合山地作战,正好弥补我军短板。”
他顿了顿,又道:“而且,蛮地与四川接壤,若能与当地部族交好,将来策应收复四川时,也能多一份助力。”
孟珙点了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你考虑得周全。只是切记,蛮地部族最重信义,不可用欺诈手段,能以礼相待便以礼相待,若实在谈不拢,也不必强求,保全自身为要。”
“孩儿明白。”
离开帅府,孟之继又找到王大用,将黄州的防务细细叮嘱了一番:“我走之后,水师的训练不能松懈,让张统领多组织些水上推演,熟悉各种战船配合。步甲营和弩阵营按原计划操练,尤其要注意城西的防御,蒙古人若从四川出兵,那里是必经之地。”
王大用一一记下,抱拳道:“公子放心,属下定会守好黄州,等您回来。”
三日后,孟之继带着武三娘,以及二十名精锐护卫,踏上了前往西南蛮地的路。他们没有走官道,而是沿着山林间的小路穿行,一来可以避开蒙古人的眼线,二来也能更快抵达蛮地腹地。
武三娘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短装,头发束成马尾,更显利落。她自幼习武,骑术不差,一路之上与孟之继并辔而行,时而指点着路边的花草,时而听他讲些军中趣事,倒也不觉得枯燥。
蛮地的暑气比中原更烈,日头挂在头顶时,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孟之继跟着夜风寨的向导走在密林里,脚下的腐叶发出沙沙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腥气。他已离开襄阳半月,一路向南穿过五岭,才抵达这片被中原人称为“蛮地”的秘境。
“孟将军,前面就是夜风寨了。”向导是个皮肤黝黑的蛮族汉子,指着前方林间隐约露出的竹楼轮廓,“我们寨主木巴最是好客,听说将军是来买马招兵的,早就备好了酒肉等着呢。”
越往西南走,气候越发湿热,草木也愈发繁茂。林间时常能看到不知名的鸟兽,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腐烂的气息。走了约莫半月,终于抵达了蛮地边缘的一个部族聚居地——夜风寨。
孟之继勒住马缰,抬眼望去。夜风寨依山而建,数十座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寨前的空地上拴着上百匹骏马,毛色油亮,神骏异常。几个赤裸着上身的蛮族少年正在驯马,一声呼哨,马群便如潮水般奔过草地,扬起阵阵烟尘。
“好马。”孟之继眼中闪过一丝赞叹。他此行事关重大——蒙古铁骑天下闻名,宋军却缺良马,更缺擅长骑射的骑兵。他听闻蛮地盛产宝马,蛮族子弟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