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饥饿、钢铁与新生 (第1/3页)
“清君侧”的大旗在宣威城头猎作响,口号响亮,却无法立刻填饱肚子,也无法瞬间变出足够的钢铁与火药。理想与口号之下,是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李默和他的安西,迎来了自立后最艰难的第一个月。
粮食危机,是悬在头顶的第一把利剑。
以往庞大的关内漕运彻底断绝,仅靠安西本地的存粮和少量屯田产出,对于骤然膨胀的军队(为应对危机进行了扩编)和数十万人口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粮价开始不受控制地飞涨,黑市悄然出现,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出现了细微的裂痕。程椽采取了严厉的配给制,军民一律按最低标准发放口粮,并派出军队接管所有大小粮仓,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才勉强维持住没有发生大规模骚乱。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格物院划出的那片“试验田”。苏珩带着农科的人,几乎住在了田边,像呵护婴儿一样照料着那些从系统兑换来的、被寄予厚望的“奇迹种子”——土豆和红薯。它们能否适应西域的水土,能否真的带来传说中的高产,关乎着整个安西的生死存亡。每一天,都有人在田边驻足观望,眼神里充满了期盼与焦虑。
军事压力,则来自西方。
王焕不愧为沙场老将,他忠实地执行着李默的游击策略。麾下精骑如同幽灵般在楼兰边境游弋,利用“迅雷铳”的射程优势,多次成功伏击了楼兰派往车师、龟兹的使团和运粮队,缴获了不少物资,也极大地迟滞了尉屠耆整合联盟的步伐。
然而,尉屠耆也并非庸才。在吃了几次亏后,他改变了策略,收缩兵力,重点防守通往扜泥城的要道,同时派出了大量轻骑,反过来骚扰安西的边境哨所和落单的巡逻队。双方在广袤的边境线上展开了残酷而频繁的小规模冲突,互有伤亡。安西军虽然装备略占优势,但兵力毕竟有限,无法处处设防,边境地区的百姓不堪其扰,开始向内陆迁徙。
更让人担忧的是,车师和龟兹的态度。王焕的袭击虽然震慑了他们,但咸阳剧变的消息以及李默“自立”的行为,让他们对安西的长期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们虽然暂时没有公开派兵协助楼兰,但提供给楼兰的物资通道并未完全切断,显然是在骑墙观望。
最大的希望与压力,都集中在了格物院。
苏珩感觉自己快要被压垮了。“破军”的扩大生产遇到了巨大的技术瓶颈。合格的枪管钢冶炼成功率低,镗线加工更是慢如蜗牛,熟练工匠的短缺是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