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章 交底 (第3/3页)
真好!排得靠前领到粮了。咦,我怎么看您领的好像比别人多些?是按人头领的吗?”
“哪能一样呢?” 大伯带着点得意,“我是因为家里六亩地换出去三亩,一亩地作价七两银子,拢共二十一两。这银子不给现钱,换成粮食给我们,粮食按月给,给足十二个月,也就是一年。一个月给一千七百五十文钱的粮食。大米九十文一斤,灰面(面粉)七十文一斤,玉米面六十文一斤,要啥自己选。”
小桃接着问:“那没地的呢?”
“没地的,就得去给人家收拾田地。壮劳力一天二十五文,普通劳力十五文一天。主家早上给一个窝窝头,中午再给一个,太阳下山就收工。当然,工钱也折成粮食给,跟我们一个价。以后县里每天中午、晚上都施粥了,大家带碗来领就行。” 小桃谢过大伯,又和周秀才分头打探了几个人,得到的消息基本一致。
两人面色凝重地回到推车旁,把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大家。水生娘一听,差点晕厥过去——她家一亩地都没有!她和水生去帮工,两人一天都挣不到一斤玉米面,这日子怎么过?
三丫男人恭敬地问:“周叔,您怎么看这举措?”
周秀才分析道:“县里给的田价,按好年景算,不算低。但只给粮食不给现银,说明买地的人背景深厚,有本事调集大量粮食。而且粮食一月一给,大家手里就攒不下多余的粮接济亲朋,百姓为了活命,只能卖地。我估计,这次洪灾之后,大片田地怕是要集中到少数几家大人手里了。”
水生把母亲拉到一边,低声道:“娘,咱们手里就四两多银子,连一亩地都买不起,一百斤玉米面都买不到。就算冬天熬过去,咱们娘俩都去帮工,一天挣的也换不了一斤玉米面。这一两年,山上的野鸡、能织布的麻都难找了。” 水生娘听得心惊胆战,她们没房没地,连山上的葛根都被挖光了。儿子水生翻过年就十七了,亲事还没着落。她下意识看向小桃,眼神复杂,但想到小桃如今的本事和身份,那点心思终究不敢再提。
水生握住母亲的手,语气坚定道:“娘,我想好了,有机会就跟着小桃姑娘去辽东。”
水生娘看着儿子,明白这是眼下唯一的出路了,她拍着儿子的手:“水生你去哪,娘就去哪。”
三丫男人只有一亩薄田,换来的粮食顶多吃一个月。吃完后,他就算去帮工,挣的粮食也难以养活即将临盆的三丫。他迅速做出决定:跟着小桃她们离开这里。
午时,城门口果然开始施粥。水生领着他娘去排队打探情况,看到人们领到手的粥,依旧是大半碗浑浊的黄水,里面几乎看不到米粒。
水生娘在水生耳边悄声抱怨:“官府不是有粮了吗?咋就不能多放两把米?” 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少,有人忍不住嘟囔了几句。打粥的士兵立刻凶神恶煞地吼道:“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告诉你们,到明年,这粥都这样!我们大人体恤百姓,一直施粥到明年秋收,你们不感恩戴德,还敢抱怨?不想吃就滚!” 水生娘被吓得一哆嗦,这下就盼着能赶紧走了。
下午,陆续有灾民签了卖地契或帮工契,领了粮食,开始往家乡的方向走。原本还有些人想多蹭几顿施粥,但看过午时那清汤寡水的粥后,也大多打消了念头,签了帮工契。
半下午,城门口的人渐渐稀少。大家商议准备进城。老姨娘看周秀才走路依然有气无力,便自己背起景宇免得拖大家后腿。三丫男人推起车,小桃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三丫,水生母子则在一旁帮忙扶着车,一行人向城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