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赵家酒坊 (第2/3页)
以后就是您的了!坊里还有十二个老伙计,跟了我多年,都是本分人,手艺也还行,就是……唉,求官人您能善待他们。” 说着就要起身行礼。
金海连忙扶住:“赵老板使不得!您放心,跟我武大做事,绝亏待不了大家。”
手续办得异常顺利。地契房契交接,原有的十二个伙计,听说新东家不仅愿意留下他们,还承诺工钱照旧,以后干得好还有赏钱,个个喜出望外,纷纷表示愿意留下。
金海随即跟着赵老实去了景阳冈下的酒坊实地查看。这酒坊果然如赵大嫂所说,面积颇大,临着官道,交通便利。前面是酿酒的操作间和铺面,虽然设备陈旧,但格局尚可。后面连着三个宽敞的院子,可以用来扩建厂房、堆放原料和储酒。整体虽然破败了些,但底子很好,稍加修葺,便是理想的酿酒基地。
盘下酒坊的消息很快在阳谷县传开。不少人都在背后议论,说这武大郎怕是赚了几个钱就烧得慌,居然去接赵老实那个烂摊子,那“王记”能让他好过?等着看笑话的人不在少数。
金海对此充耳不闻。他深知,在这个时代,酒水的利润何等丰厚,而掌握了核心技术,就等于握住了点石成金的手指。他前世身为五粮液集团的销售经理,入职第一年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而是实打实地在生产车间轮转了半年!从选粮、制曲、发酵、蒸馏、勾调、陈酿……每一个环节,他都深入了实践过。虽然现代工业化生产与宋代的手工作坊差距巨大,但核心的酿造理念、粮食配比、以及部分他能想办法实现的工艺改良,足以让他酿出碾压这个时代所有产品的绝世美酒!
宋朝此时主流的酒水,多是单一粮食(主要是高粱)酿造的低度发酵酒,工艺相对简单,酒体浑浊,口感单薄,或有酸涩之味,称之为“浊酒”更为贴切。像武松过景阳冈前喝的那“三碗不过岗”,大抵也就是此类酒中劲儿稍大的,但与现代白酒的醇烈、馥郁、清澈不可同日而语。
金海要做的,就是开创中国白酒的“五粮时代”!
他首先将酒坊更名为“阳谷五粮液酒坊”,挂上了崭新的牌匾。接着,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第一步,清理与招工。他组织人手将酒坊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废弃无用的旧设备,修缮厂房。同时,又通过赵大嫂和郓哥的关系,招募了十来个手脚麻利、背景清白的年轻力工,进行初步培训。酒坊人员扩充至二十余人。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原料与工艺革新。他召集原有的老师傅和核心新员工开会。当他说出酿造新酒需要用到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这五种粮食时,老师傅们都懵了。
“东家,这……这酿酒向来只用高粱,至多加点大麦制曲,用这么多种粮食,味道岂不是串了?而且这成本……” 一位姓孙的老把头忍不住提出疑问。
金海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他微微一笑,耐心解释:“孙师傅,各位,传统的单一粮食酒,口感难免单一。我这‘五粮液’,取五谷之精华,高粱产酒清香味正,大米产酒醇和甘爽,糯米产酒纯甜味浓,小麦产酒曲香突出,玉米产酒蜜香优雅。五味合一,方能成就其‘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
他一番话,将现代五粮液的宣传语稍加改动说了出来,听得众人云里雾里,但又觉得似乎很有道理,尤其是那“五味合一”、“各味谐调”的说法,让他们这些老酿酒人隐隐感觉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可是东家,这五种粮食如何配比?发酵时辰有何不同?蒸馏火候如何掌控?” 另一个老师傅问道。
“问得好!”金海赞道,“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反复试验、严格保密的独家秘方!配比我有初步方案,但需根据我们本地的粮食和气候微调。发酵用的酒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