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诗争长安论意境,语解黄河动人心 (第2/3页)
成白玉盘,哪会像大人那么复杂!”
汉子被她吼得一哆嗦,刚要提笔写答案,又被个戴方巾的书生按住手腕。
“兄台等等!再想想!蓝星的诗里,月亮还有婵娟的叫法,会不会是别的?”
戏台旁的香案上,吴婶端来的诗签糕点堆成了小山。
王思哲捏着一块糕点,心里满是诧异。
这糕上的字方方正正,竟比村里老秀才教他写的还规整。
他走到比诗区边缘,见个穿粗布衣裳的少年正对着大漠孤烟直的诗签发呆。
他忍不住凑过去轻声说:
“这句讲的是塞北的风光,诗里的孤烟是烽烟,不是农家的炊烟,你要是写对句,得往边塞景致上靠。”
少年猛地抬头,眼里闪着惊喜的光:“兄台也懂蓝星的诗?”
王思哲脸一红,慌忙摆着手往后退了半步:
“我、我就是……已经看过了原诗。”
他望着少年手里的诗签,转移话题:“这些诗……是真的绝妙。”
少年重重点头,举着诗签就往对词区跑,跑了两步还回头对着他说:
“我爹说,能写出生当作人杰这种句子的,定是位了不起的女先生!”
王思哲望着少年的背影,捏紧了手里的糕点。
原来诗词真能跨过山山水水,把素不相识的人的心,都连在一块儿。
雅间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何鑫智捧着茶盏的手。
他望着院里攒动的人头,转头对时念说:
“这些诗里提的地名,多半不是南齐有的吧?”
时念正踮着脚往戏台两侧挂新写的谜签,闻言笑了笑:
“山长慧眼,一眼就看出来了。”
“蓝星的乌托邦世界里与南齐的风土确有不同,有些景致本就是异邦的模样。”
何鑫智放下茶盏,指尖轻轻敲着桌面。
“老夫活了大半辈子,走遍南齐各州,从未听闻有河叫黄河。”
他顿了顿,语气软了些。
“时老板……可曾亲眼见过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
“不过是偶然得了些手稿,哪敢说见过。”
时念笑着避过话头,指尖在刚挂好的谜签上轻轻点了点。
“山长别急,等大会结束,我让人把所有诗稿都抄录清楚,连带着异邦的风土注解,一并送到盛京书院去,也让学子们一同品鉴。”
何鑫智这才颔首,目光重新落回院里。
穿藏青儒衫的学子们正围着“文以载道”的匾额讨论。
阳光穿过匾额的木纹缝隙,在青石板上投下道字的淡影。
巧的是,竟正好和比诗区宣纸上的黄河二字叠在了一起。
戏台旁忽然起了阵小骚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