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1章 你会编鱼篓吗 (第1/3页)
村尾的黄土路上,两道人影一前一后,被夕阳拉得老长。
为了避免麻烦,李朔先一步进村,吸引众人的目光,沈砚则是走在后面。
那一篓鲜鱼在夕阳下闪着光亮,刚一进村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鱼篓边缘的水迹还未干透,透过开敞的筒口就能看到里面银光闪闪的鳞片。
与之相伴的,便是一股无法掩盖的,带着水腥味的鲜活气息。
蹲在老槐树下的癞子头第一个眯起了眼,“哟,朔子,你这是打哪儿捕来这么多鲜鱼?”
这一嗓子,顿时让李朔和鲜鱼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好鱼啊!各个鲜活,鳞片都还泛着光呢!”
“这一篓怕不是得有十几二十斤?够吃好几顿了!”
“看那条大头鲶鱼,好家伙,肥得很啊!”
“这若是拿去集市上,够打好几斤酒了吧。”
“朔子,入冬了还能捕鱼?啧啧,这运气绝了。”
......
热闹声此起彼伏,其中还夹杂着毫不掩饰的羡慕。
昨天是獐子,今天又是二十多斤渔获。
这战绩,试问谁不羡慕?
入冬之后,村里人不是聚在墙根下晒太阳,就是窝在一起扯闲天。
家家户户也就靠着秋日攒下的那点底子,抠抠搜搜地过活,只盼着寒冬早点过去。
可沈砚和李朔不知怎么就成了异类。
每天早早进山,等到黄昏时归来,手里提的、肩上背的,都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的好东西。
这份对比,让那些无所事事的闲汉羡慕得紧。
而这羡慕之下,也在滋生着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
其中,最为眼红的就是刘狗剩。
女人没有他的份就算了,打猎也没有他的份?
当初撒尿和泥是三个人,现在吃上肉了,就把他撇下了?
做人可不是这么做的。
他晃晃悠悠地走到路中间,咧着嘴,堵住了李朔的去路。
李朔眉头微皱,“狗剩子,有事?”
“没啥大事。”刘狗剩龇着一口黄牙,指了指鱼篓,“瞧见朔哥儿这鱼新鲜,想借两条打打牙祭。”
这话一出,周围人的目光顿时变得耐人寻味了。
刘狗剩说的“借”是什么意思,傻子都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