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国事为重 (第2/3页)
“两位阁老高见,视创设阴司如儿戏,竟只需一纸诏书、几个封号便能成事。”
王永光乃天启朝阉党残余势力,在清算魏忠贤时因善于钻营、证据不足得以幸免。
其人精通权术,老辣深沉,如今更与温体仁公开联手,是打压东林党的先锋。
“倘若这般容易,不若我等联名上奏,请陛下将这紫禁城也一并敕封为‘凌霄天庭’岂不更妙?也省得陛下辛苦修炼,以求飞升了。”
钱龙锡面色不变,端起茶杯轻呷一口,方才慢条斯理地回应道:
“内阁议事,讲究畅所欲言。纵有思虑不周之处,六科给事中自有封驳之权,部院堂官亦可循章呈奏。”
语气看似平和,王永光听到的却是:
我们四个才是阁臣,正按内阁的规矩讨论,你一个不入阁的尚书,按程序有何资格指手画脚?
周延儒忽然起身,朝殿外天空郑重拱手,扬声道:
“陛下令我等齐聚于此,共商国事,此乃殊恩,亦是信赖!”
“官职高低、身份为何,皆属次要。”
“诸位莫非不见,孙老大人、英国公皆在此列?”
“可见陛下欲集众智,而非论资排辈。”
他将孙承宗和英国公抬出,表面上是在打圆场,却暗暗将东林党人的阁臣身份拉低。
张维贤低调颔首。
孙承宗则沉吟片刻,缓声道:
“老夫一生庸碌,唯知尽忠王事,以报国恩。”
“于玄妙大计,老夫实无卓见可献。”
“唯愿诸位大人暂搁昔日门户之见,同心勠力,以国事为重,则社稷幸甚。”
孙承宗是真心调和,望各方以大局为重。
却让两边人都不是滋味。
“哦,满朝文武,唯你孙承宗一人尽心为公,我等皆是因私废公。”
王永光语带机锋:
“却不知你当年督师辽东,力排众议举荐袁崇焕,赞其足堪大任,结果养痈成患,致建虏长驱直入之祸……”
“也是以国事为重?”
李标、成基命亦对孙承宗心生不满。
他们自认往日与孙承宗关系匪浅,东林一派对他提出的政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