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唐宫药香遇 > 第三章 杏坛旁的咳疾谜

第三章 杏坛旁的咳疾谜

    第三章 杏坛旁的咳疾谜 (第1/3页)

    学堂设在村北的一座旧庙里,虽墙皮斑驳、檐角生苔,却被打理得窗明几净,处处透着书卷气。院墙爬满了翠绿的藤蔓,开着细碎的小白花,风一吹便簌簌飘落,沾在窗棂上;院角那棵老杏树正开得热烈,粉白的花瓣堆雪似的缀满枝头,树下摆着几个石墩,是学童们课间休憩的去处,石缝里还嵌着几片干枯的花瓣。先生姓周,是个清瘦的中年人,颌下留着三缕整齐的山羊胡,虽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儒衫,袖口都磨出了毛边,却难掩眉宇间的书卷气与儒雅。见两人进来,他忙放下手里的狼毫笔,案上摊着未批改的蒙学课本,上面是孩童稚嫩的字迹,有的还歪歪扭扭画了个小太阳,旁侧堆着几本卷边的经史子集,最上面一本《千金方》的扉页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工整秀丽,可见研读之深。“沈公子,林姑娘,劳烦二位特意跑一趟,小儿咳嗽多日,夜夜咳得不能安睡,实在让人忧心。”他声音温和却带着难掩的疲惫,引着两人进侧屋时,特意转身叮嘱围观的学童:“都回座位背书,今日教的《论语·学而篇》需熟记于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要会解其意,晚些我要挨个抽查,背不出或解不出的,需抄录三遍课业。”侧屋内,一个约莫六岁的孩童正蜷缩在铺着粗布褥子的矮榻上,小脸憋得通红,每咳一声都皱紧眉头,身子微微发抖,胸口也跟着剧烈起伏,咳到急处还会干呕几声,榻边放着半块啃剩的麦饼,早已凉透,旁边的粗瓷碗里剩着小半碗米汤,也失了温度。

    林晚刚要上前,沈砚已先一步蹲下,动作轻柔得怕惊扰了孩子,指尖轻触孩童额头,又小心翼翼翻开他的眼皮细看眼白,再探手摸了摸孩子的颈后,语气沉稳地判断:“发热三日有余,咳嗽伴喘息,颈后微汗却体温不降,肺部似有异响,莫不是春雨淋后风寒入肺,引发的肺热咳喘?”林晚点头附和,从怀里掏出听诊器塞进耳朵,冰凉的探头刚碰到孩童后背,孩子就吓得缩了缩,攥紧小拳头,眼里满是怯意,咳得更厉害了些。她立刻放软声音,从随身的布包里摸出颗沈砚昨日送的砂糖——这是她特意留着备用的,递到孩子面前,语气温柔得像哄自家年幼的小侄子:“乖,不怕不怕,姐姐给你吃颗糖,甜丝丝的,含着这个就不疼了,比你榻边的麦饼还甜呢。”孩童盯着她手里的砂糖,咽了口唾沫,半信半疑地接过含在嘴里,眼睛瞬间亮了亮,果然乖乖坐好,虽还有些紧张,却不再抗拒检查。周先生站在一旁,目光落在林晚手中奇特的听诊器上,那橡胶管与金属探头的组合从未见过,虽面露好奇却未贸然发问,只静静观察两人的动作,待林晚移开听诊器,才轻声补充道:“犬子前日在杏树下追闹玩耍,恰逢春雨突至,淋了小半个时辰的冷雨,当晚便开始发热咳嗽。我曾用生姜葱白煮水给他驱寒,也按《千金方》里‘治小儿咳嗽方’熬了贝母汤,却始终不见好转,反而咳得愈发严重,昨夜更是咳到后半夜才浅浅睡去,醒来后连早饭都吃不下几口。”说着从袖中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麻纸,上面用小楷详细写着孩童每日的体温变化、饮食情况与咳嗽频率,甚至标注了每次咳嗽的轻重程度,记录得详尽清晰,可见为人父的用心。

    听诊器里传来细密的湿啰音,清晰得如同春雨打在芭蕉叶上,林晚眉头微蹙,又让孩子张口看了舌苔,见舌质偏红、苔薄黄,心中已有了判断:“是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入里化热了,光用温性的生姜葱白驱寒不行,得清热润肺才行。”她转头对沈砚道:“沈兄,你那里有川贝母吗?最好是研磨好的细粉,再要些新鲜的梨,咱们做个川贝蒸梨,既能清热化痰,又比苦药汤子容易让孩子接受。”沈砚立刻点头,从药箱里取出个小巧的瓷瓶,倒出少许洁白细腻的粉末:“这是太医院精制的川贝母粉,药效比寻常的好,我特意带了些备用。梨的话,学堂后厨就有,是昨日邻村阿婆送来的谢礼,还新鲜着呢。”周先生连忙起身:“我去取梨!灶房里还温着热水,洗梨削皮都方便。”说着快步走出侧屋,脚步声都带着几分急切。林晚则留在屋中,继续安抚孩子,轻声问他哪里不舒服,又拿过榻边的麦饼闻了闻,眉头微蹙:“这饼凉了,孩子咳嗽时脾胃弱,吃凉食容易伤脾胃,回头让先生给你热了再吃好不好?”孩子含着糖,含混地点点头,小手指了指窗外的杏树,小声说:“想……想摘杏花。”林晚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粉白的杏花正开得热闹,笑着答应:“等你病好了,姐姐陪你一起摘,还能用杏花做甜糕吃,好不好?”孩子眼睛一亮,咳嗽都轻了些。

    周先生端着洗好的梨回来,沈砚已在灶房找了个干净的陶碗,林晚接过梨,用沈砚递来的银刀仔细削皮,刀刃锋利,梨皮削得薄而均匀,卷成小小的一卷。她把梨从顶端切开,小心挖去中间的梨核,形成一个小盅,将川贝母粉均匀撒在梨盅里,又从沈砚带来的布包里取了少许砂糖撒上——这是她特意让沈砚带来的,想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