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安铺约赴春期 (第3/3页)
,配色也讲究,明日我就把布送过去,让她绣上店名和图案,保证两三天就能做好。”沈砚补充道:“幌子要做得醒目些,挂在门口,来往的行人一眼就能看到。除了幌子,咱们还得做些试吃的小瓷碗,路过的人都能尝一口,味道好自然就有人买了。”货郎连忙接话:“试吃的瓷碗我那里有,小巧精致,正好用得上!我还有个表弟,以前在食肆做过伙计,手脚麻利,为人忠厚,要是你们需要雇工,我让他来帮忙,工钱好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原本只是救了个人,却意外解决了幌子、瓷瓶、雇工等好几件开店的大事,林晚不禁感叹:“真是好人有好报啊!”
忙完货郎的事,三人回到铺面签下契约。沈砚提笔在契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字迹遒劲有力;林晚虽不太会写隶书,但在周先生的指导下,也一笔一划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周先生作为见证人,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契约一式三份,三人各执一份,白纸黑字,正式生效。夕阳西下时,晚霞将天空染成了绚丽的橙红色,洒在西市的铺面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沈砚带着林晚来到西市有名的“胡饼王”食肆,刚走进门,浓郁的香气就扑面而来。店主是个留着大胡子的西域胡人,看到沈砚立刻热情地迎上来:“沈医官,好久不见!今日要几份胡饼?还是老样子,加羊肉末和孜然?”沈砚笑着点头:“两份胡饼,再加一份酪樱桃。”不一会儿,刚出炉的胡饼就端了上来,外酥里嫩,咬开一口,滚烫的羊肉末混着孜然的香气喷薄而出,好吃得林晚连连点头。酪樱桃则是用新鲜的樱桃拌着牛乳制成,酸甜可口,解腻又清爽。林晚咬着胡饼,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笼,兴致勃勃地说:“等铺子开了,咱们再卖些养生小吃!比如加了茯苓、山药粉的养生胡饼,用梨汁和蜂蜜做的梨汁糖,还有用咱们的果酱做的果酱酥饼,肯定受欢迎!”沈砚笑着帮她擦掉嘴角的碎屑,目光温柔得能滴出水来:“都听你的,你想做什么咱们就做什么。对了,太医院的院正听说你医术高明,尤其擅长急救和小儿病症,想请你下月去太医院讲学,给年轻的医官们讲讲你的奇特医术,还会给你丰厚的束脩。”林晚眼睛一亮,既能传播现代医学知识,又能赚点启动资金,简直是两全其美:“真的吗?太好了!我一定好好准备!”
暮色渐浓,西市的灯笼次第亮起,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灯笼挂在各家铺面门口,暖黄的光映着“晚砚堂”的招牌草图——周先生已用墨笔勾勒出招牌的样式,“晚砚堂”三个字苍劲有力,旁边还画着梨膏罐和果酱瓶的图案,精致又醒目。林晚捧着半块胡饼,靠在铺面的门框上,看着沈砚和周先生商量打制柜台的事。沈砚正拿着木尺测量铺面的尺寸,眉头微蹙,认真地和周先生讨论:“柜台要做三尺高,方便客人挑选;货架要分三层,最上层放样品,中间层放常用的货品,最下层放备用的;后屋的灶台要改建一下,加个通风的烟囱,免得熬膏的时候烟太大。”周先生则在一旁的麻纸上记录着,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柜台的边角要做成圆弧形,免得客人磕碰;货架要用结实的橡木,承重力好;灶台旁边要砌个蓄水池,取水方便。”月光洒在沈砚身上,勾勒出他认真的侧脸,满是踏实的暖意。林晚忽然觉得,这长安的繁华,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也不是电视剧里虚幻的场景,而是身边真切的烟火气——是胡饼的香气,是灯笼的暖光,是沈砚认真的模样,是即将开业的小店,这一切都让她心生归属感。
离开西市时,夜色已深,街上的行人渐渐少了,只有几家酒馆和勾栏还亮着灯,传来悠扬的丝竹声。沈砚牵着马,林晚走在一旁,手里攥着货郎送的细布,布料柔软顺滑,还带着江南丝绸特有的清香。晚风带来远处槐树林的香气,与长安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温柔又动人。“等铺子开了,稳定下来,我教你做现代的奶茶怎么样?”林晚突然开口,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用牛乳和茶叶煮,再加些咱们的果酱调味,酸甜可口,肯定比西域的奶茶还受欢迎!”沈砚转头看她,月光映着她的笑脸,发间还沾着片小小的槐花瓣,像只落在发间的精灵。他停下脚步,伸手替她摘下花瓣,指尖轻轻拂过她的发梢,语气里满是宠溺:“好啊,只是你可别把咱们的‘晚砚堂’变成小吃摊了,到时候客人都来买小吃,倒忘了咱们是卖梨膏和药膳的了。”林晚“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伸手拍了他一下:“放心吧!我有分寸!咱们主打药膳膏方,小吃只是附带的,吸引客人用的!”两人相视而笑,笑声在夜色中回荡。沈砚牵着马,林晚走在旁边,马蹄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慢慢融进了盛唐的夜色里。远处的朱雀大街灯火通明,仿佛预示着他们即将到来的繁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