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陆军革新计划 (第2/3页)
长开门见山,语气沉重:“去年的中原大战,虽取得获胜,然我军装备之恶劣、编制之混乱、训练之不足,暴露无遗。
    若不能痛下决心,革新军备,他日面对更强之外侮,何以自处?”
    “如今,汉斯国因国际条约限制,又收到经济危机影响,其国内军工企业急需海外市场与技术合作,而我夏国拥有其急需的战略矿产资源,我已经决定了,与汉斯国展开深度军事合作,借此整顿我陆军!”
    校长随即提出几项核心议题:一是统一国内繁杂的枪械制式,改良性能已显落后的汉阳造步枪;
    二是借鉴汉斯国防军军经验,建立编制、装备、训练统一的国防军样板部队;
    三是规划陆军现代化所需的各类重武器,尤其是山炮、野炮榴弹炮等压制火力的发展与配置。
    军政部长何英钦随即起身报告:“校长,赴汉斯国军事考察团已组建完毕,成员包括陆军、炮兵、工兵等多兵种军官及技术专家。
    拟由卑职亲自带队,按照您的意思,维岳任副团长。
    维岳最近经营实业,此行也可以兼顾军工技术和设备引进。”
    校长点头认可,目光转向吕牧之:“维岳,你在川省办矿修路,后面还有建兵工厂,此行要多用心考察。”
    吕牧之起身称是。
    讨论至装备具体规划时,校长又提及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除了考察各种轻重武器,对于汉斯国的莱茵,马也要多加留意,国内现有的蒙古马挽力不足,常常拉不动山野炮,严重影响部队运动。
    我看,必须立刻着手革新马政了,引进优良马种,改良畜力!”
    此言一出,不少将领点头称是,洋人的炮是根据洋马的体格设计的,国内的蒙古马体格比洋马小很多,拉炮很困难。
    马在军队里十分重要,即使是欧美的工业强国,一个步兵师配上几千匹骡马都是常态,所谓的机械化,其实是骡马化。
    夏国的死对头日本,也以马匹为主要运输工具。
    日本的甲种师团分为两类,一种为挽马师团,一种为驮马师团,哪一样都离不开骡马,一个四单位制的甲种师团,通常有六七千匹骡马。
    后勤物资,枪弹炮弹,都以骡马为主力运输工具,汽车占比其实不多。
    而且以夏国多山的地形,骡马的行动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行动力。
    不过,吕牧之却微微皱眉,现在已经三一年了,现在才想起来改良马政,已经晚了,没有十多年的积累,根本培育不出优良的马种来。
    现在只能以国内的伊犁马、蒙古马凑合着用了。
    沉吟片刻后,起身发言:“校长,各位长官,牧之以为,改良马种,固然是长远之计,但绝非当务之急,亦非最有效之策。”
    吕牧之不慌不忙地分析道:“改良马政确实应该去做,但是马种改良,周期极长,选育、繁殖、推广,没有十数年之功,难以见到显著成效,眼下陆军改革在即,不如在其他方面上同时下点功夫。”
    校长点点头:“有道理,你说说看。”
    吕牧之继续阐述:“牧之认为,解决之道,应双管齐下,目前应该把重点在于‘器’而非‘畜’。
    其一,应在火炮的轻量化上下功夫,尤其是山地作战常用的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山炮,更应追求分解驮载便捷,总重减轻,使其能被现有马匹甚至人力有效机动,此事,可在与汉斯国合作中,作为重点技术引进和研发方向。”
    “其二,对于必须使用较重野炮的部队,可采用增加挽马数量的方式,以多匹马拉一门炮,分摊重量,其实也能拉动,不过......”
    “不过什么?”校长问道。
    吕牧之话锋一转,“若是这样还拉不动野炮,我想最重要的,多半是因为腐败。”
    在吕牧之看来,蒙古马虽然凑合,但是并非不能用,当年(其他时间线),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用的就是国产马,从东北的林海雪原打到海南的天涯海角,携带数千门大炮,用的便是国内的马,他们能拉动,为什么国府军的马拉不动,这里面就值得深思了。
    “我们现有的军马,莫说是蒙古马,即便是更好的马种,在缺乏精饲料,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的情况下,也休想发挥出应有的挽力!
    因此,最立竿见影且根本的,是改善军马的饲养条件,保证马匹每日能有足够的豆料、麸皮等精饲料摄入。
    我们给马制定的饮食标准不低,但是吃进马嘴里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各部队是怎么养马的?咱们也不知道?
    马吃饱了,才有力气!马吃不饱,拉不动炮也是正常的......改良马种事长远的事,军马伙食上的腐败,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会场内一时安静,不少将领陷入思索,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基层部队,没有克扣军马的伙食,军马名义上吃得要比士兵好,但是作为牲畜,士兵不一定会足额标准喂马。
    校长笑了笑,这确实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不重要了,这个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府军都解决不了。
    大家也都一笑了之,掠过吕牧之的问题,开始向校长推介国外的优良马种。
    时间飞逝,转眼已是9月。
    吕牧之随同何英钦为首的军事考察团,已在汉斯国盘桓数月。
    考察团深入汉斯国防军军营、军事院校、兵工厂,系统考察其编制、训练、战术以及武器装备。
    在柏林郊区的一处国防军训练基地,负责接待的顾问威廉,一位对夏国国情颇有研究的退役将军,正与何英钦、吕牧之等人边走边谈。
    “何部长,吕将军,”威廉指着远处正在进行战术演练的国防军部队,“根据贵国的幅员、人口以及潜在的国防压力,我认为,至少需要建立六十个按照我国标准国防师,才能满足最基本的国防需求,形成有效的战略防御力量,否则,以倭国的国力,你们的处境将十分不妙哇。”
    何英钦闻言,面色凝重地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