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五章 名动颍川

第五章 名动颍川

    第五章 名动颍川 (第1/3页)

    黑风峪的血腥气尚未在秋风中完全散去,胜利的余波却已如同投入池水的巨石,在颍川郡的各方势力间激荡起层层涟漪。荀家庄园连日来的肃杀与紧张,逐渐被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未来的崭新期许所取代。然而,在这表面逐渐平复的湖水之下,权力的暗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涌动。

    时近深秋,庭前的梧桐叶片已凋零大半,剩下的几片枯黄残叶在枝头顽强地颤抖,映衬着荀氏正厅内凝重而又隐含躁动的气氛。这并非寻常的家宴或清谈,郡府派来的使者——一位身着黑色官袍、头戴进贤冠的郡丞,正襟危坐于客席首位,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官府的慰勉,更是一封用朱砂写着“颍川兵曹掾史”字样的任命文书。

    郡丞的声音在宽阔的厅堂中回响,带着官场特有的抑扬顿挫:“……刘湛先生,临危不惧,设伏黑风峪,大破黄巾余孽杜远部,生擒贼首,保全乡梓,功在桑梓,勇略可嘉!经郡府决议,并上报州牧,特表刘湛为郡府兵曹掾史,辅佐郡都尉处理颍川郡内军务,并即日赴阳翟协助整训郡兵,以备黄巾再犯。望尔不负朝廷厚望,不负乡民所托!”

    “兵曹掾史……”

    刘湛捏着这份盖着郡守大印的帛书,眉头微蹙。官职不高,却是个实缺,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颍川郡的官僚体系。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在厅内每一位荀氏族人和门客心中炸响。兵曹掾史,协助都尉掌一部之兵,虽非显赫高官,但在乱世之中,手握实际兵权,其分量远超寻常官职。郡府此举,既有酬功之意,更有借刘湛这把新磨的利刃,来斩断颍川境内日益猖獗的匪患与地方豪强坐大的乱麻。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在了刘湛身上。他今日依旧穿着朴素的青衫,站在厅中,身形挺拔,面容平静,仿佛那足以让许多士子奋斗半生的官身印绶,于他而言不过寻常之物。他上前一步,双手郑重地接过那卷沉甸甸的任命文书,声音沉稳有力:“湛,必竭尽全力,护佑颍川安宁,不负郡府与乡邻信重!”

    没有激动失态,没有惶恐推辞,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担当。这份气度,让端坐主位的荀衍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也让侍立在侧的荀彧微微颔首。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刘湛的身份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是寄居荀家的客卿,而是颍川郡内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一个与他们利益深度捆绑的潜在盟友。

    这时,荀衍引着一人前来,正是从洛阳返乡不久、深居简出的荀彧。荀彧依旧是一身素净长袍,面容温润,目光却深邃如古井,仿佛能看透人心。

    “文若先生。”刘湛拱手施礼。

    荀彧还礼,目光扫过刘湛手中的文书,微微一笑:“郡守的文书,刘公子想必已收到了。看来公子之名,已上达郡府了。”

    “彧兄来得正好,”荀衍接口道,“正欲与刘兄商议此事。郡守此意,看似重用,然阳翟城内关系错综复杂,刘兄骤然卷入,恐非易事。”

    荀彧颔首,示意三人在院中石凳坐下,缓声道:“郡守其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此次征辟,多半是因黑风峪之战后,压力所致,需借重刘公子之能,以安郡内人心。然,颍川终究是池浅水浑,非久居之地。”他话锋一转,目光直视刘湛,“刘公子以为,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又来了。刘湛心中凛然,知道这是荀彧更深入的一次考校,或许也将决定荀家对他最终的态度。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结合历史知识与近期见闻,沉声道:“黄巾之乱,虽看似汹汹,然其起于仓促,缺乏根基,朝廷若调度得当,平定只是时间问题。然此乱如同重病之人首次呕血,已显大汉江山膏肓之疾。宦官乱政,外戚专权,地方豪强坐大,百姓流离失所。即便黄巾暂平,若朝廷不能革故鼎新,则今日之黄巾,不过是他日更大动荡之先声。届时,恐非一州一郡之患,而是……天下板荡,群雄并起之局。”

    他没有丝毫隐瞒,将未来的乱世图景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番话若传出去,已是足够惊世骇俗。

    荀彧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惊叹,有忧虑,也有一丝找到同道的欣慰。他沉默片刻,轻叹一声:“刘公子见识超卓,一语中的。既然如此,公子可曾想过自身前程?是满足于一郡之兵曹掾史,在这颍川漩涡中挣扎,还是……另谋天地?”

    刘湛心知关键处来了,坦然道:“湛一介寒士,岂敢妄图高位?然既逢乱世,亦不愿浑噩度日。若能护得一方百姓安宁,于愿足矣。只是不知路在何方,还请文若先生指点迷津。”

    荀彧看着刘湛,语气变得郑重:“彧不日或将应司空曹公(曹操)之邀,前往兖州。曹公志在匡扶汉室,求贤若渴。以刘公子之才,若愿往,彧必竭力举荐,曹公定然重用。兖州地处中原,正是英雄用武之地,远比困守颍川一隅更能施展抱负。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曹操!刘湛心中剧震。历史的车轮正隆隆向前,荀彧果然要投奔曹操了!而且,他向自己抛出了橄榄枝!这是一条通往未来权力核心的捷径,由这位“王佐之才”亲手铺就,诱惑力毋庸置疑。

    然而,刘湛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此刻的曹操,尚在创业初期,实力未稳,身边谋臣武将渐聚,自己前去,虽得重用,但终究是寄人篱下。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曹操性格多疑,善于权术,自己身上诸多“异常”之处,在其麾下风险更大。相比之下,留在颍川,虽有风险,但拥有荀家的初步信任,有初步建立的班底(周仓和靖安营),有了一定的名望基础,或许更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刹那间,权衡利弊,刘湛已有决断。他起身,对荀彧深深一揖:“文若先生厚爱,湛感激涕零!曹公天下英雄,能得先生举荐,实乃湛之幸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