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二十七章 星夜驰援

第二十七章 星夜驰援

    第二十七章 星夜驰援 (第1/3页)

    刘湛西进勤王的决定既下,整个宛城,乃至整个豫州、南阳大地,这部由无数军民构成的庞大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然启动,发出了沉闷而令人心悸的咆哮。

    往日里熙熙攘攘、充满了叫卖声、嬉笑声与各种市井烟火气的宛城街道,此刻被一种肃杀而紧迫的气氛所笼罩。初夏午后原本慵懒的阳光,似乎也因这骤变而失去了温度,变得有些刺眼而冰冷。

    一队队顶盔贯甲的士兵,在面色严峻的低级军官短促有力的呼喝声中,排着并不算特别整齐、却充满了力量感的队列,跑步穿过被岁月磨砺得光滑的青石板路。沉重的战靴踏在地上,发出整齐划一、如同擂鼓般的“咚咚”声,这声音汇成一股洪流,踏碎了午后短暂的宁静,也踏在了每一个沿街观望的百姓心上。

    店铺里的掌柜、伙计,巷口的妇人、老者,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或从门板后,或从窗棂边,探出头来张望。他们的脸上,好奇与担忧交织,更深处,则是一丝对乱世烽火、兵马调动早已习以为常的麻木与无奈。

    空气中,往日里诱人的饭菜香气与初夏花果的芬芳,此刻已被浓烈的皮革鞣料味、铁器以及士兵们身上散发出的、带着紧张情绪的汗水味道所取代,构成了一股独属于战前动员的、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气息。

    州牧府前的宽阔广场,更是成为了整个风暴的中心。

    这里人喊马嘶,声浪鼎沸,一片如同沸腾鼎镬般的繁忙景象。

    文官吏员们抱着成捆的、沉甸甸的竹简与较为珍贵的帛书,几乎是脚不点地地穿梭如织,他们面色紧绷,不时高声核对着物资清单与一道道墨迹未干的调令,声音因焦急而显得有些嘶哑。

    背负着不同颜色令旗的传令兵,不断从府内狂奔而出,利落地飞身上马,甚至来不及完全坐稳便猛夹马腹,溅起一路烟尘,如同离弦之箭般驰往四方城门与城外大营,将主帅的意志传递到每一个末梢。

    武库那两扇厚重的包铁木门早已完全洞开,仿佛巨兽张开了大口。里面,保养得锃亮反光的环首刀、长矛,制作精良的强弓硬弩,以及堆积如山的箭矢,还有工匠坊新近赶制出的、带着毛边和新鲜皮革味的铠甲,被力士们一捆捆、一箱箱地搬运出来,在广场一侧的空地上堆积成小山。

    几名神情一丝不苟的军需官,手持登记簿和算筹,大声吆喝着,严格清点着数目,然后按照早已拟定好的分配方案,将这些保命的家伙什分发到即将开拔的各部曲士兵手中。士兵们默默接过,仔细检查着刀刃是否锋利,弓弦是否紧绷,眼神专注而凝重。

    另一边,辎重营征调的民夫们,大多穿着粗麻短褐,皮肤黝黑,在监工和低级军官的指挥下,喊着低沉而有力的号子,将一袋袋鼓胀的粮食、一坛坛密封好的咸菜酱肉、一捆捆散发着干草清香的草料,以及打造攻城器械所需的木材、铁钉等物,源源不断地装上那些套着健壮牛只或骡马的木**车。车辆一辆接一辆,排成了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车轴因沉重的负荷而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仿佛在**。

    在这片喧嚣与混乱的中心,刘湛身披一件玄色常服,并未着甲,负手而立在高高的府门台阶之上。阳光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虽然未穿戎装,但他眉宇间那凝聚如山的凝重与不容置疑的决断,比任何冰冷的铠甲都更具威严,仿佛定海神针,镇住了这纷乱的场面。

    郭嘉、荀衍一左一右,相伴而立。

    郭嘉依旧那副慵懒随性的模样,甚至不知又从哪儿摸出了他那从不离身的小巧银质酒壶,不时凑到嘴边抿上一口,酒气微醺。但若仔细看去,他那双细长凤眼里闪烁的,绝非醉意,而是如同鹰隼般锐利精明的光芒,正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全场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丝可能的疏漏与不协,似乎都难逃他的法眼。

    荀衍则面色肃然,与郭嘉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他手中不停翻阅着各地快马送来的最后一批文书,指尖快速划过竹简上的字迹,确保后勤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从粮仓到道路,从民夫到护卫,都牢固无误,如同精密钟表内的齿轮般紧紧咬合。

    “报——!”一名身背红色令旗的军校,满身尘土,疾奔至台阶下,单膝跪地,抱拳高声禀报,声音洪亮穿透嘈杂,“公明将军所部五千先锋,均已按指令配发十日干粮,弓弩各两副,箭矢百支,人马皆已饱食,现已于北门外列队集结完毕,随时可发!”

    “报!文聘将军自颍川传来讯息,颍川、汝南各边境要隘、津渡防务均已加强,巡骑增加一倍,昼夜不停,必保本土无虞,请主公放心西进!”

    “报!甘宁将军呈报,水军大小战船百余艘,已沿白河、汉水一线展开巡逻,江面封锁已初步完成,目前荆襄方向暂无异常动向,南线稳如磐石!”

    一条条清晰、有力的信息,如同溪流汇入大江,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刘湛这里。这不仅仅是对他命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