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 > 第39章 泥沙晒盐法

第39章 泥沙晒盐法

    第39章 泥沙晒盐法 (第1/3页)

    泥砂晒盐法直到宋朝才在两淮和江南地区发展成熟,是古代海盐生产中较成熟的晒制技术。

    其核心是利用泥砂颗粒的多孔结构吸附海水盐分,通过晾晒浓缩卤水,最终结晶成盐。

    这种方法对泥滩地形依赖性强,效率高于早期的灰晒法,是明清时期海盐主产区,如两淮、长芦盐场的主流工艺。

    泥砂晒盐法主要是分为四个步骤,筑田、吸盐、提卤、结晶。

    首先,盐工先在海岸平坦泥滩上,用泥土筑造两种田块,形成“两步浓缩”的体系:

    卤田面积较大,用于吸附盐分、浓缩卤水。田底要铺一层 10-20厘米厚的细泥砂,要求是颗粒均匀,孔隙多,增强吸附性;

    盐田面积较小,田底硬化,一般是铺贝壳灰或黏土,防止卤水渗漏,用于最终结晶。

    涨潮时打开卤田闸门,引入海水,使泥砂充分浸泡两到三个小时,让盐分渗透到泥砂孔隙中;

    退潮后关闭闸门,暴晒卤田中的泥砂,待泥砂表面干燥后,其内部则残留高浓度盐水,此时泥砂含盐量可达到8%,停止晾晒。

    之后盐工用刮板将卤田中的“盐砂”也就是吸附盐分的泥砂刮起,堆积成小丘,进一步沥干水分;

    然后将盐砂装入竹制或陶制的“淋卤槽”中。这种装置底部有孔,铺上茅草用来过滤。

    自上而下泼洒少量海水或淡水,利用重力淋溶盐砂中的盐分,淋出的液体即为高浓度卤水,含盐量约 20%-25%,远超直接晒海水的浓度,收集到卤池备用。

    将提好的高浓度卤水引入盐田,通过日光暴晒和风力蒸发,当卤水浓度达到饱和点时,会自然析出白色盐粒;

    待盐粒堆积到一定厚度,盐工用长柄盐耙将盐粒刮起,堆积成垛,稍作清理后即为成品盐。

    这种方法,只需要人工和泥沙,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可持续。

    泥砂孔隙均匀,吸附盐分效率高,卤水浓度提升快,结晶周期短,一般只需要三到五天。且盐田可重复使用,规模化生产能力强,明清时期大型盐场可同时运营数十个卤田和盐田。

    “……此法全程依仗日光海风,人力只需操作闸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