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初见张纮 (第2/3页)
都是在打明牌。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你要这么做”和“我知道你知道我要这么做”的无限套娃。
孙策与袁术决裂后,击败了庐江太守刘勋,实力大涨。为争取朝廷认可,便派张纮出使许都。
张纮在许都,凭无双辩才与凛然气节,赢得了曹操及中原名士的敬重!
曹操欲强留其为己用,于是表奏其为侍御史。彼时心系汉室的张纮,也只得半推半就,留在了许都。
不久之后,孙策遇刺身亡,江东局势动荡。曹操想要趁机率军伐吴。
张纮挺身而出,以“乘人之丧,非义举也”力谏,并献策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承认其对江东的统治地位。
估计对于讨伐江东这事,曹操确实也有口嗨的成分,因此便顺水推舟同意下来。
这一举措避免了东吴过早与曹操决裂,又为孙权稳定内部争取了宝贵时间。
没过多长时间,“衣带诏”事件爆发,张纮对许都朝廷彻底失望,毅然辞去官职,返回了江东。
孙权待之如股肱,任命其为长史,与张昭并称“江东二张”,共同主持政务。
在此期间,他调和淮泗集团与江东世族矛盾,推行宽政,安抚民心;
建言孙权广开屯田,任贤使能。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从严选拔人才;
还参与平定了江东内部的叛乱(如李术之乱),巩固孙氏统治。
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东吴政权。此时张纮力主迁都秣陵(今江苏南京),并断言道:
“秣陵山川形胜,有王者之气,扼长江锁钥,控御东南!”
孙权纳其言,迁都秣陵改名“建业”。一举奠定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
在张昀给刘备提供的人才库里,其实就有这位。
只不过他当年看的老版《三国演义》里,人物选角普遍偏大。在张昀的印象中,张紘一直是个四五十岁的形象。
却没想到,这位如今还是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俊彦。
不过仔细想想也没毛病,这会儿的鲁肃才二十二,丞相才十四岁。
心念电转间,张昀嘴上却是没停:“哦?莫非阁下便是张紘,张子纲?”
张纮闻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