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常州城外探虚实 (第3/3页)
的刀,大声问道:“多少人?从哪个方向来的?”
“大概有五十多个,从东边来的,已经快到寺外了!” 士兵的声音带着颤抖。
周峰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转身看向赵玥:“殿下,您先躲进寺里,末将带着弟兄们出去迎敌!”
赵玥却摇了摇头,伸手从腰间抽出那柄母后留下的短匕,眼神坚定:“我跟你们一起去。”
“殿下,太危险了!” 周峰连忙劝阻。
“越是危险,我越不能躲起来。” 赵玥看着眼前的士兵们,他们虽然脸上带着紧张,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弟兄们,金兵来了,这是我们训练成果的第一次考验!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士兵们齐声喊道,声音虽然不算洪亮,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赵玥满意地点点头,对周峰说:“周首领,你带一百人从正面迎敌,我带五十人从侧面绕过去,偷袭金兵的后路,剩下的人守在寺里,防止金兵偷袭。”
周峰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点头:“好!就按殿下说的办!”
很快,队伍分成三部分,朝着不同的方向出发。赵玥带着五十个士兵,沿着寺后的小路,悄悄绕到金兵的侧面。她趴在草丛里,看着不远处的金兵 —— 他们穿着厚重的铠甲,手持弯刀,正朝着天宁寺的方向行进,队伍松散,毫无防备。
“大家听我指挥,等金兵走到前面的开阔地,我们再动手。” 赵玥压低声音,对身边的士兵说,“记住,集中火力攻击金兵的马匹,只要把他们的马打乱,我们就有胜算。”
士兵们纷纷点头,握紧了手中的武器,眼睛紧紧盯着金兵的动向。
很快,金兵走进了开阔地。赵玥眼神一凛,大喊一声:“动手!”
五十个士兵立刻从草丛里冲出来,朝着金兵的马匹扑去。金兵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有人想拔刀反抗,却被士兵们缠住;有人想骑马逃跑,马匹却被士兵们用长枪刺中,嘶鸣着倒下。
赵玥手持短匕,朝着一个金兵冲去。那金兵看到她是个女子,眼中闪过一丝轻蔑,挥刀朝着她砍来。赵玥侧身躲开,趁着金兵收刀的间隙,将短匕刺进了他的咽喉。金兵瞪大了眼睛,倒在地上,鲜血溅了赵玥一身。
这是赵玥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心中虽有不适,却没有丝毫犹豫 —— 她知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和弟兄们的残忍。
周峰带着的正面队伍也冲了上来,两面夹击之下,金兵很快就溃不成军。有十几个金兵想逃跑,却被守在寺里的士兵拦住,最终全部被歼灭。
战斗结束后,练兵场上一片狼藉,地上散落着金兵的尸体和武器,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士兵们站在原地,脸上带着胜利的喜悦,也带着一丝疲惫。
“弟兄们,我们赢了!” 周峰举起手中的刀,大声喊道。
“赢了!赢了!” 士兵们欢呼起来,声音震彻云霄。
赵玥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这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她也看到了希望 —— 这支曾经纪律松散的队伍,在经历了实战的考验后,终于有了军队的样子。
周峰走到赵玥身边,眼中满是敬佩:“殿下,今日若不是您指挥得当,我们恐怕很难打赢这场仗。末将服了!”
赵玥笑了笑,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遵守纪律,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练兵场上,也洒在士兵们的脸上。赵玥看着他们,心中更加坚定了信念 —— 她要把这支义军打造成一支真正的铁军,联合更多的抗金力量,早日收复失地,为父皇母后报仇,为大宋百姓带来太平。
当天晚上,天宁寺里摆起了庆功宴,虽然只有几碟咸菜、几坛劣酒,士兵们却吃得格外香甜。赵玥坐在主位上,听着他们讲述战斗中的趣事,看着他们脸上真挚的笑容,心中渐渐温暖起来。她知道,这里已经成了她的第二个家,这些士兵,已经成了她的亲人。
夜深人静时,赵玥坐在书桌前,打开了那个珍藏已久的锦盒。昏黄的油灯下,父皇的遗诏和半枚兵符泛着淡淡的光泽。她轻轻抚摸着这些信物,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父皇,母后,女儿没有让你们失望。女儿一定会带着这支队伍,继续走下去,直到把金兵赶出大宋的土地,让大宋的旗帜重新飘扬在每一寸山河之上。”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也洒在赵玥的身上,仿佛在为她加油鼓劲。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她不会退缩 —— 因为她是大宋的公主,她肩上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