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1章 重整军政

第41章 重整军政

    第41章 重整军政 (第2/3页)

,直接敲打各节度使,而是对待各节度使态度和蔼,认真询问各人的想法,对不同意见也能包容,没有过分的强势。

    李纯先后找五节度使谈完话,五人觉得李纯只是想解决藩镇问题,不会采取惩处措施,将会给他们一个妥善的出路。

    最后,李纯决定在含元殿举行一次大朝会,五节度使及朝中六品以上官员参加,公开讨论藩镇问题。

    李承闽宣布朝会开始以后,李纯让李吉甫先进行发言。

    李吉甫朗声说道:“我朝自玄宗皇帝以来,藩镇问题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多次爆发战乱,严重影响着大唐的国运,朝廷必须要削藩,实行军政分离,文武分开授官。”

    此言一开,大家基本猜到了朝廷的态度,其他大臣纷纷发言,绝大多数支持削藩,实行军政分离。

    到了这里,韩愈知道该自己表态了,出班奏道:“藩镇割据一方,确实危害甚大,军政分离是大势所趋,臣韩愈愿意交出节度使一职,听凭朝廷调度。”

    张茂昭也出班说道:“臣张茂昭支持削藩,愿意交出节度使一职,听凭朝廷调度。”

    其他三个节度使碍于情面,也只能跟着表态支持削藩。

    李纯看到在舆论上已经取得胜利,感觉已有九成把握,于是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道:

    “藩镇问题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但是削藩只是改制度,不是罢官,军政要分离,军政岗位也都需要有人去做,朝廷会认真筹划,根据各位官员的能力,征询大家意见,重新任命合适的官职。五节度使暂留京中,与中书省共同参与军政分离政策制定。”

    散朝后,李纯又仔细分析形势,决定效法赵匡胤,采取善待大臣的方法,只改制度不整人,达到和平削藩的目的。

    鉴于当时行政区划比较混乱,军队大部分集中在各地方藩镇手里,李纯决定对行政区划进行大调整,对军队进行大整编。朝廷根据各人的能力优长,认真听取相关人员意见,力图让改革相对平和,让大家都能接受。

    李纯召集李吉甫、裴垍、郑珣瑜、李绛等人又反复商讨了几天,决定先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来的地方行政区小的只有两三个州,大的有十几个州,人口和面积相差悬殊。

    官员设置上,有节度使、观察使、宣慰使,职责混乱,品级也不同。李纯认为州县两级相对稳定,暂时不动,重点对道一级进行充分划分,结合人口和面积,要相对均衡地划分。

    当前,大唐实际统治的区域比唐初明显缩水,陇右和河西大片土地已经被吐蕃占领,漠北草原被回鹘占领,东北的渤海国已经独立,剩余的契丹、奚等族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西南也有一部分土地被南诏占领,要恢复唐初的十五道已不合时宜。

    李纯对唐朝以前各道的划分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认为以前设置的河北道、河南道偏大,两个道人口加起来基本上就占了唐朝人口的三分之一,可以进行拆分,而一些人口较少的道则适当扩大,把全国重新划分为17个道,具体名称和范围如下:

    一、京畿道,辖长安及周边三州,大体相当于前世的西安市和咸阳市两地,在长安设置京兆府,为唐朝都城。

    二、关内道,位于黄河以西,六盘山以东,大巴山以北,阴山以南,包括前世的陕西省除西安、咸阳部分,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庆阳两地,加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首府选择在同州(今陕西大荔)。

    三、河东道,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王屋山以北,大体相当于前世的山西省行政区域,首府选在晋州(今山西太原)。

    四、幽燕道,位于太行山以东,北到回鹘,南到恒州(今石家庄),东到渤海的区域,包括前世的河北省中北部和北京、天津,首府选在幽州(今北京一带)。

    五、河北道,位于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恒州及其以南区域,包括前世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和山东省黄河以北部分,首府选在相州(今河南安阳)。

    六、河南道,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微山湖以西,潼关以东,包括前世的河南省黄河以南区域去掉南阳和信阳部分,加上山东省微山湖以西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区域,首府选在洛阳府(今河南洛阳)。

    七、山东道,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微山湖以东,东到大海,包括前世的山东省黄河以南、微山湖以东和江苏省的淮河以北区域,首府定在青州(今山东青州)。

    八、淮扬道,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东到大海,西到大别山,包括前世的安徽省和江苏省江淮部分(江苏省东部的一些沿海平原在唐朝时还没冲积出来),加上河南信阳区域,首府选在扬州(今江苏扬州)。

    九、江东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