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2章 江山一统

第42章 江山一统

    第42章 江山一统 (第3/3页)

项事务,主持政务会;按察使分管道的监察和人事方面的事务,既是道的二号官员,也是是朝廷派驻的监督官员,负责监督政务会的落实;布政副使为布政使的副手,日常分管民事和经济方面的事务;都统主管军事和治安;学政主管文化和教育。

    政务会主要由布政使发起召开,其他成员两人以上也可以发起召开。对于布政使的政令,按察使如认为越权,可要求提交政务会讨论决定。

    政务会的决策采取现场表决制,多数人支持的意见为最终的政令。如政务会多数人的意见和布政使不同时,可由布政使、按察使联合上奏朝廷,由朝廷裁决。

    说白了,政务会有点像前世各地的常委会,主官的权力虽然仍然比较大,但是在重大事项上必须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否则就会有被架空的风险。

    由于是集体决策,也压缩了主官为所欲为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分权和制约。

    李纯和李吉甫、裴垍说起关于成立道的政务会的想法,没想到李吉甫笑了:

    “陛下,这不是和我们中书省五人商议后,再决定向皇上提出办理意见的套路是一样的吗?”

    李纯微笑着说:“是这么回事,重大事项还是集体商议才能吸收大家的智慧,想的会更周全。”

    裴垍赞同道:“通过军政分离和政务会,彻底限制了地方大员的权力,可以很好地维护朝廷的权威,完全可以推行。”

    各道原来设的官员有三个,正三品的布政使、正四品的布政副使,从四品司马。李纯觉得各州也有司马,两级的官名还是要有所区别,所以将道一级的司马改为都统。

    组建五人政务会,其实就是在各道另外再增加一个从三品的按察使,增加一个从四品的学政,给人升官的事好办,各道的很快就按照朝廷的规定配备官员,组建起五人政务会。

    各道组建五人政务会以后,布政使的权力相对缩水,按察使作为朝廷派驻各道的监察人员,监督五人政务会的落实。

    道的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利益的敏感事务,如经费开支和人事任免,不再是主官一个人说的算,必须由五人政务会统一讨论决定,由于是集体讨论,而且由按察使监督,布政使会有所忌惮,不敢为所欲为。

    道一级的设置和官员配备完毕后,李纯又开始关注州县的情况,在查阅各道的基本数据时,发现州县两级的设置很不合理。在唐朝,根据人口规模把各州划分成大州、中州、小州,州刺史的品级也是不同。

    大州、小州的人口能相差十倍之大,有的州面积小、人口少也因历史原因设成了州。县的设置也是如此,体量相差巨大,有的县不足万人,也是一套县级的行政机构,该县百姓交的赋税还不够养人的,朝廷还要贴钱。

    于是,李纯下旨由中书省和吏部、户部对全国州县的情况进行梳理,撤销合并一批规模较小的州县,节约行政成本。对于撤销的州县官员,由吏部量才使用,分派到其他州县,如有冗余,采取退二进一、退三进一的方式逐步进行消化。

    之所以没有裁减多余的官员,一是李纯不忍心这些人因为改革丢掉饭碗,产生新的问题,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二是经过户部的努力,财税提高较多,目前还可以养得起;三是如果社会稳定下来,人口会迅速增加,到时会需要更多的官员,没必要先裁再招。

    由于道一级设置还没有多久,加上人员安置的难题,各地的积极性不高,这次对州县的撤并规模不大。

    李纯也不想一下子把步子迈的很大,引发较大的动荡,就没有深入去抓,打算等道一级运行稳定了,再大规模进行州县的机构改革。

    元和四年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一年,朝廷通过一场大规模的削藩之战,加上恩威并施的手段,成功解决了藩镇割据这个最大的问题。

    在削藩的同时,朝廷在军政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重塑了唐朝整个行政架构和军队体制,有效实现了中央集权,朝廷对各地和军队形成了绝对的控制力。

    通过一场大变革行动,唐朝实现了鼎固革新,国家恢复了大一统格局,从此可以避免内耗,集中精力聚焦发展,国家终于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