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出巡东南 (第2/3页)
李纯却另有一番想法:
“扬州经济发达,水运便利,是个好地方,但是离江海太近,水上安全也是问题,毕竟全国的重心还是在黄淮一带,朕要综合考虑。朕即位有五年了,除了长安周围,还没到其他地方看一看,这次朕要出行一趟,一是选择东都的新址,二是顺道查访民情。朕将三日后出发,工部尚书柳晟、枢密使崔群随行,御林军护驾,经洛阳,最终到扬州。朕离开前,重要事项可迅速禀报处理,朕走后,由中书省主持日常事务,一般重要事项可派使者与崔群联系,需众臣参与的重大事项可由朕回长安再处理。”
李纯认为,前面是藩镇割据,出行不方便,而且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没时间。
在发明大会之前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自己到东南方向走一走,既可以现地查看东都新址,也可以认真看看自己所统治的国家,看看基层百姓的官员的状态,为下步治理的方向提供思路。
带上柳晟,自然是为了选择新都的需要,新都的选址和建造均由工部负责,他们必须要参与。带上崔群,自然是为了方便处理出巡的各项事务,他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很多事都需要他来去办。
既然是皇帝出巡,还是要有些阵势,安全保卫工作也要做,于是让郭钊带领三千御林军护驾。
但是李纯也知道,这样去巡查也看不到真实情况,老百姓被吓跑了,官员会搞些表面现象。所以李纯早就在枢密院成立了察访司,为的就是能够替自己收集到一些真实情况。
对于自己看到的有疑惑的、需要核实的地方,可以让吕元膺通过正式渠道去调查,如果发现有大的问题,可以联络让御史台介入,由御史台深入调查。
纪奎出身于底层小官,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人比较聪明能干,被李纯选中为察访司员外郎后,非常珍惜机会,平时干活格外卖力。
这次可以让他带人以民间身份,从侧面打探消息,了解一些隐藏的情况和内幕,使李纯对形势作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
当年秦始皇、隋炀帝巡游带着大批随行人员,沿途负担极重,隋炀帝甚至带了几十万人出行,消耗了太多的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李纯深以为戒。
为了减轻地方的负担,李纯要求此次出行花费全部由户部支出,地方不用另外出资,确需有沿途地方供应的,物资折银,在次年上交朝廷的赋税中抵扣。
在人数上,也严格限制,仅带崔群、柳晟两个必要的高级官员,其他必要的中低级官员十几人,带上嫔妃刘氏,宦官、宫女也就几十人,仪仗和保障人员三百人,御林军三千人,总共不到三千四百人,属于规模很小的出巡。
在出行路线上,李纯和崔群议了一下,决定从长安向东,经潼关抵达洛阳,再往东南向汝州(今河南平顶山)、许州(今河南许昌)、陈州(今河南周口)、颍州(今安徽阜阳)、寿州(今安徽淮南)、滁州(今安徽滁州),到达扬州。
而后沿运河北上,经楚州(今江苏淮安)、宿州(今安徽宿州)、宋州(今河南商丘)、汴州(今河南开封),最后经郑州回到洛阳。
出巡要经过的地方,由崔群提前和地方官员对接安排好,使活动平稳有序。当然,纪奎的人员活动情况,肯定不会通报的,察访司的暗探或提前到,或延后走,暗中观察沿途的情况。
为了减少支出,出行人员尽量乘坐朝廷已有的马车、舟船,不够的,租用民间现有的,稍加装饰,不再新造,御林军全部是骑兵,一路全部骑马伴行。
为了防止地方官以接待皇帝出游的名义,擅自增加百姓负担,李纯让崔群通知沿途地方按照朝廷规定的标准接待即可,力戒奢靡,不得扰民、停工、误农时。
总之,李纯就是想把负担和影响降低到最低,就是告诉大家,皇帝出来规规矩矩巡视地方,不是出来享受的。
崔群准备完毕,李纯和刘嫔、李承闽坐上一辆皇帝专用的大型马车,崔群和柳晟各自带上随员,各乘一辆较大的马车,后面还跟着二十几辆载人装物的马车。
御林军前后夹道护卫,仪仗人员在前,保障人员在后,全部步行,一行人出长安城东,向潼关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