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7章 夷人改襄

第87章 夷人改襄

    第87章 夷人改襄 (第1/3页)

    新式的燧发枪逐步装备给十个军团和卫尉军、御林军,新式大炮只装备给十个野战军团,新式蒸汽动力战船逐步装备到各水战军团。

    淘汰下来的火绳枪,优先装备给几个夷人较多的道属部队,而后再逐步给其他道属部队,保证各道有一定的维稳实力。

    对外战争结束后,最风光的当属工商部尚书程异,和平时期看经济,经济主力是工商,工商业的繁荣成为唐朝的兴盛的典型标志。

    过去人们观念中有士农工商的排序,但是现在人们对工商的重视反而超过士农。

    当官固然不错,但是想选拔进入官员的难度大,而且官员都是死工资,虽然涨了俸禄,但是哪有工商赚钱。农民就更不用说了,种地只能维持温饱,哪里能赚钱。

    凡是有些头脑的,都往工商业里面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巨商大贾,财富惊人,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

    长安到洛阳的铁路修通以后,很多人赶去尝鲜,感觉确实很方便,相比过去乘车步行,既快捷、又省钱。

    从此,长安到洛阳之间,铁路成为人们出行和运货的首选,交通部靠卖票赚得盆满钵满,又给朝廷增加了一笔收入。

    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洛阳到夏原的铁路修建,预计修通以后,会吸引更多的人乘坐、运货。

    自从可以从石油中提炼轻油,城市的居民都纷纷用轻油做灯油,燃烧的效果更好,灯光更明亮,夏原城几乎家家户户用起了轻油灯。

    夏原城内的道路全部用混凝土修筑,既防水又不容易扬灰,坚固耐用,再也不怕下雨导致道路难行了。

    夏原城新开了很多工厂,夏原城东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城市中机器轰鸣,外地涌来很多农民前来务工,都觉得务工的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

    在元和十一年时,迁都第二批人员就全部来到夏原,彻底完成了迁都,夏原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新首都,纷纷来夏原谋发展。

    从元和十年迁都开始,到元和十二年,两年就涌来二十多万人,原来规划的五十万人的规模,立马不够用了,来晚的,只能只能在城外买地居住。

    那些来的早的,可以在城内选择较好的地段,所开的商铺生意兴旺,财源广进,纷纷庆幸自己早来了夏原。那些当初选择留在长安的宗亲勋贵、臣僚富户一个个后悔不迭,都觉得自己看走了眼,眼看着两个都城东升西落,无可奈何。

    李纯观察国家发展的形势,确信自己的决策没错,各项事业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国家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经济、科技、文化全面提升,唐朝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远超以前。

    夏原北靠人口密集的黄淮平原,南接经济富庶的江淮地区,在引资引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势头非常快。

    长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以前完全是依靠朝廷从外地供血才维持一种表面繁荣,一旦失去朝廷的扶持,立即陷入颓势,人口在缓慢的流失,工商业的发展跟夏原没法比。

    与此同时,其他很多城市也发展起来,势头最强的是广陵府,其原来基础就很好,通江达海,经济发达,当地人本就有经商的传统,有了朝廷的鼓励,工商业蓬勃兴起,隐然超过洛阳,成为全国第三城。

    西南的成都、南方的番禺、北方的开封也都借着发展工商业的热潮,迅速的发展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一些新建的城市如天门、钦江、新民、安顺,也都借着朝廷的资金支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普通小城发展成为道一级的首府。

    李纯的四个嫔妃,郭贵妃喜欢抓权,纪妃崇信佛教,刘嫔喜欢美食,杜秋妃喜欢诗文音乐。李纯尽管更喜欢杜秋妃一些,但是也会经常去其他嫔妃那里转转,避免冷落了那个嫔妃。

    一日,酷暑难耐,李纯就走到刘嫔那里,因为她管着尚膳处,给自己搞点小特权,那里经常备着清凉的酸梅汤、绿豆汤之类的,可以饮用去暑。

    李纯来到承秀殿,看到里面摆了好几种水果,刘嫔正大口的吃着。刘嫔看到李纯过来,赶忙起身施礼,李纯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