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0章 纳娶新妃

第90章 纳娶新妃

    第90章 纳娶新妃 (第1/3页)

    第一种以武元衡和崔群为首的多数大臣,支持立嫡,也就是支持郭贵妃的儿子李宥,认为立嫡是历朝册立太子最先考虑的因素,郭贵妃又是功臣郭子仪的后人,身份尊贵,李宁去世后,李宥已经22岁,早已成年,是立太子的不二人选。

    第二种,是以李绛为首的少数大臣,主张立长,也就是支持李纯的次子、刘嫔所生的李恽,他们认为,立长也是历朝立太子的重要因素,长子李宁去世,理应次子补上,立李恽更合适。

    就这两种意见,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崔群是立嫡的坚定支持者,他率先反击立长派。崔群认为,立嫡是册立太子公认的的首要因素,李宁去世后,李宥是太子最合适的人选,而且李恽又不是长子,其母刘嫔出身低微,李恽仅比李宥大一岁,才智平庸,不适合立为太子。

    武元衡这次倒不激进了,可能是不太想卷进皇家的事务,但是在内心上认可崔群的意见,在公开场合一直支持他。

    其他大臣,如司法部尚书曾文正、礼事部尚书权德舆、人事部尚书韩愈、工商部尚书程异、外事部尚书元稹等大多数人都支持这个意见,认为立李宥为太子最合适。

    李绛作为立长派的领头人,也是毫不示弱,立即展开反击。李绛认为,长子李宁去世,李恽就是在世的皇帝诸子中的长子,立太子无可厚非,而且李宥不够上进,为人轻佻,不适合立为太子。

    但是支持李绛的,只有审判院正使陈达封和少量的中低级官员,难以形成气候。

    从李纯的角度来说,两个儿子都不看好,老二李恽虽然老实,但是才能平庸,老三李宥,除了身份尊贵,才能很一般,虽然比老二活泼一些,但是偏爱玩,上进心不强,也是不够让人满意。

    但是在众多儿子中,只有这两个过了二十,其他的都只有十几岁、几岁,更难以纳入考虑范围。

    李纯只能是在这两个成年儿子中,矮子里面拔将军,反复衡量。撇开其他因素,李纯稍微偏向老二李恽,虽然才能一般,但是还算老实,至少不会惹出什么篓子,以后找几个贤臣辅佐,也能做一个普通点的皇帝。

    老三李宥确实有点轻浮,爱打马球,没有一个帝王的样子,但是爱玩又不算大错,再说他也没有惹过什么篓子,也没有其他大的缺点,也不好直接否定他。

    朝臣两派争论了一个多月,立嫡派始终占据上风,代表了大臣们的主流意见,立长派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李纯身上。

    李纯又考虑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强行立李恽为太子,怎么册立两个妃子。

    刘嫔最多可以升为妃,郭贵妃一直是正妻,表现也很好,没有可能让刘嫔做皇后,刘嫔出身低微,没什么见识,别说众臣不同意,自己也觉得不合适。

    如果立李恽为太子,郭贵妃又压着刘嫔,这种关系怪怪的,早晚还会引起新的宫廷斗争。

    思虑再三,为了省去麻烦,李纯决定采纳大多数朝臣的意见,立李宥为太子。同时,李纯觉得郭贵妃身为正妻,又是太子的母亲,皇后之位也不应该长期空缺,应立郭贵妃为皇后。

    于是,李纯正式下旨,将李宥改名李恒,立为太子,立郭氏为皇后。

    结果出来后,立嫡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个个欢欣鼓舞,崔群更是意气风发,立长派则彻底泄了气,李绛变得萎靡不振。

    前面被李吉甫压着,后面又被崔群压制,李绛心里那个郁闷呀,没啥干劲了,来个闲职闲干,不再主动参与朝廷的重要事务了。

    册立太子,立完皇后,李纯心中另外一个事情也有了定论。李宁去世后,纪妃忧伤,李纯也没有好办法去安抚她,只能在其亲戚上想点办法,纪奎干察访司员外郎也有好几年了,干的也不错,李纯想提拔一下。

    但是转念一想,科工部的郭云干的也很好,做郎中也有好几年了,于情于理都该提拔了。

    前面已经提拔了郭钊,如果一下子再提拔两个外戚,朝臣们一定会有意见,既然郭家已经得势,就让郭云再忍耐一下吧,把纪奎提拔上来。

    中书省空缺一个正三品的光禄大夫,外事部左侍郎葛元礼,原本就是礼部侍郎,在前几年的机构改革中,配合朝廷的人事变动,到外事部任职,帮助元稹把外事部的工作搞得还不错。

    此人年龄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