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淬火长洲 (第1/3页)
    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珠江口的季风带着咸湿的海汽,吹拂着长洲岛这片与世隔绝的沙洲。旧式火轮喷吐着浓烟,缓缓靠上长洲岛那座简陋的土木码头。谢文渊随着数百名同样心怀激荡、身着杂色服装的青年,踏上了这片即将彻底重塑他们的土地。
    长洲岛远非想象中的威武军校模样,它更像一个庞大而忙碌的工地。目之所及,多是平缓的丘陵和沙地,散布着芭蕉林和荔枝树。远处,虎门炮台的遗迹在海岸边默然矗立,如同一个苍老的哨兵,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曾经历经的屈辱与硝烟。校舍是利用前清广东陆军小学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有营房改建,青砖灰瓦,低矮而朴实,许多地方还在进行修缮和扩建,叮叮当当的施工声与嘹亮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
    登岛伊始,便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整编。剃头匠的推子嗡嗡作响,无论来时是长发还是分头,顷刻间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青皮光头。脱下各自五花八门的便服,换上统一的、略显粗糙的灰色棉布军装,扎紧绑腿,戴上缀着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当谢文渊穿上这身军装,扣上那颗沉甸甸的铜纽扣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纪律、责任与归属感的情愫在他心中涌动。他看着身边瞬间变得整齐划一的同窗们,仿佛每个人都褪去了一层旧日的皮囊,开始融入一个全新的、名为“革命军人”的集体。
    他们这一期,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后来以其所在地闻名于世的“黄埔一期”。学生被编为几个队,谢文渊被分在了第三队。队里有各种各样人物:有像他一样家道中落、满怀救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有曾在地方军队中服役、深感旧军队腐败而前来寻求真理的行伍之人;也有出身贫寒、渴望借此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口音南腔北调,背景各不相同,但此刻,都站在了同一面旗帜下。
    军校的生活,从第一天起,就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强度展开。黎明时分,尖锐的哨音便刺破晨曦,紧接着是值星官雷鸣般的吼声:“起床!集合!” 五分钟内,必须穿戴整齐,打好绑腿,冲到操场上列队。迟到的,无论是何缘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