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步兵操典 (第2/3页)
协同训练更是艰难。进攻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匍匐前进;防御时,如何构筑简易工事,形成交叉火力,投掷手榴弹(教练弹)。这些战术动作,要求的是绝对的信任和默契。
一次野外战术演练,谢文渊所在的小组担任进攻方。需要穿越一片开阔地,抢占对面的一座小土丘。组长一声令下,队员们按照操典要求,低姿匍匐,利用每一个浅坑、每一丛杂草隐蔽前进。谢文渊紧紧跟随着前面的同学,泥土灌进了他的领口,碎石磨破了他的肘部和膝盖,火辣辣地疼。他能听到自己粗重的喘息,也能听到不远处“敌方”阵地上传来的模拟机枪扫射声(用铁皮桶敲击模拟)。
就在他们接近土丘底部,准备发起最后冲锋时,侧翼突然响起了尖锐的哨声——代表遭遇了侧射火力。按照预案,他们必须立刻改变进攻路线。
“二班掩护!一班跟我从右侧洼地迂回!”组长的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变调。
谢文渊所在的班负责原地火力压制。他迅速找到一个浅坑卧倒,架起步枪,对着“敌方”火力点方向,心里默念着操典上关于火力掩护的要领:“精准、急促、不间断!” 尽管手中是空枪,但他扣动扳机的动作,瞄准的姿态,却无比认真。他能感觉到身边战友同样急促的呼吸,能听到模拟射击的口令声。那一刻,他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这个战斗小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他的动作关乎同伴的生死,关乎任务的成败。
最终,迂回成功,他们占领了目标。演练结束,所有人都瘫倒在地,大口喘气,互相看着对方满脸满身的泥污,忍不住笑了起来。严教官走过来,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扫过谢文渊磨破的肘部时,微微停顿了一下,只说了句:“战术意识尚可,动作还显僵硬。继续练。”
这几乎是他能从严教官那里得到的最高评价了。谢文渊心中涌起一丝微小的成就感,这感觉,远比在吴家完成任何一项重活都要来得充实。
军事理论课同样不轻松。课堂设在一个简陋的大棚子里,黑板是用门板涂黑代替的。教官除了中国军官,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