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淬火成钢 (第2/3页)
,没有选择正面硬撼,而是果断下令:
“一班!抢占左侧那个制高点,用火力压制敌人冲锋队形!”
“二班、三班!随我从右翼那片洼地穿插过去,打他们的腰眼!动作要快,要狠!”
命令清晰,分工明确。他亲自带领主力,如同利刃出鞘,迎着“敌”军侧面猛扑过去。演习用的教练弹在耳边呼啸(由裁判员模拟),林地间奔跑、卧倒、射击、冲锋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谢文渊冲在最前面,动作迅猛如豹,利用树木、土坎交替掩护前进,不时大声调整着队伍的队形和火力配系。在一次短促突击中,他甚至运用了不久前刚学习的“小组突击”战术,以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交替跃进,用手榴弹(教练弹)开路,迅速撕开了一道口子。
这场侧翼的反冲击,打得果断而凌厉,成功迟滞并最终击退了“敌”军的突袭,稳定了整个防线。演习结束后,浑身被汗水和泥浆浸透的谢文渊,受到了前来观演的校本部高级教官团的点名表扬。一位头发花白、曾在北洋军中任职多年、后投身革命的老教官,捻着胡须对身旁的人说:“此子临危不乱,战术运用已得步兵协同之三昧,假以时日,可堪大用。”
射击考核的标准也提升到了接近实战的难度。不再是固定的胸环靶,而是增加了隐显靶、运动靶,以及在复杂地形、恶劣天候下的射击考核。谢文渊趴在冰冷的泥地里,任凭雨水模糊视线,依旧稳稳地据着枪。他调整呼吸,感受着风的速度和方向,心无旁骛,眼中只有那个时隐时现的目标。扳机扣下,枪响靶落。他的射击成绩,已在全期学员中稳定地名列前茅,那支冰冷的步枪,仿佛已成为他手臂的延伸。
除了军事技能的极致打磨,政治考核与精神训话也达到了高潮。政治部的教官们,包括周恩来主任,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学员中间。训话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阐述,而是紧密结合当前紧迫的时局——北洋军阀的混战与卖国、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他们反复强调黄埔学生作为革命武装骨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每个人必须从灵魂深处明确“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
“同志们!”周主任在一次全体学员大会上,声音铿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