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教导初啼 (第2/3页)
落自己的铺位——一个与其他士兵毫无二致的木板通铺。然后,他拿起扫帚,开始清扫营房内的杂物。这个举动,让一些士兵愣住了。在旧军队,长官动口不动手是天经地义。
接下来的几天,谢文渊几乎不眠不休。白天,他跟着全连一起出操,亲自示范每一个战术动作,纠正士兵们的错误,汗水流得比谁都多。训练间隙,他不再像军校时那样沉默,而是主动走到士兵中间,操着生硬的、带着荆楚口音的官话,尝试与他们交谈。他问那个面容稚嫩的小兵想不想家,问那个手上满是老茧的工人以前在哪个厂做事,甚至给那几个聚在一起抽烟的老兵递上自己舍不得抽的、劣质的纸烟。
起初,回应是谨慎而疏离的。尤其是那几个老兵,领头的叫赵铁柱,原是桂军的一名班长,打起仗来不要命,但也沾染了一身兵痞习气。他对谢文渊的示好嗤之以鼻,私下里对同伙嘀咕:“哼,毛都没长齐的学生娃,懂个屁的带兵?还不是靠着那张文凭来混资历?”
转变发生在一个傍晚。连里组织武装越野,一个新兵因为体力不支,扭伤了脚踝,落在后面,痛苦地**。赵铁柱等人骂骂咧咧,嫌他拖累了全班成绩。谢文渊二话不说,走过去蹲下,仔细检查了伤势,然后一把将那个比自己还高半头的新兵背了起来,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回走。汗水浸透了他的后背,沉重的步枪和伤兵的重量压得他步履蹒跚,但他始终没有停下,也没有让其他人帮忙。
回到营地,他亲自找来炊事班要了点烧酒,给新兵揉搓肿起的脚踝,动作笨拙却异常认真。那一刻,营房里异常安静,许多士兵看着这个年轻的排长,眼神里的东西开始变得不同。
夜里,谢文渊开始利用从军校政治部学来的方法,在营房里组织简单的“谈话会”。他不讲大道理,而是从士兵们切身感受说起。他讲自己逃难时看到的饿殍,讲母亲病重无钱医治的绝望,讲在吴家为奴的非人待遇。他的声音不高,带着真实的痛楚,却异常有力量。
“……我们当兵,不是为了给哪个长官当看家狗,不是为了混那几块卖命钱!”他看着黑暗中那些闪烁的眼睛,语气渐渐激动,“我们是革命军!是要打倒那些让我们家破人亡、吃不饱穿不暖的军阀和地主!是要建立一个能让咱们爹娘、兄弟姐妹都过上好日子的中国!”
这些话,像火星,落在了干柴上。那个扭伤脚的新兵,第一个哭出了声,他想起了被地主逼租逼死的爹。接着,更多的人开始诉说自己的苦难。就连赵铁柱,也闷着头,狠狠吸着烟,不再冷嘲热讽。他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