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湘南初战 (第1/3页)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的湘南,骄阳似火,炙烤着连绵起伏的丘陵。北伐先遣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崎岖的山道上已经艰难行进了十余日。谢文渊率领的一营作为团前锋,更是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士兵们灰色的军装被汗水反复浸透,结出地图般的白色盐渍,沉重的装备压得肩膀磨破了皮,每走一步都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和脚下碎石滚落的声响。
这日午后,部队行进至耒阳县城以南约三十里的一处名为五里牌的险要隘口。两侧山岭夹峙,中间一条官道蜿蜒穿过,道旁林木丛生,地势极为险峻。长期的军旅生涯让谢文渊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安。他举起望远镜,仔细审视着前方寂静的山谷和两侧沉默的山林。鸟雀惊飞,山风过处,草木摇曳的轨迹似乎有些不自然。
“传令兵!”谢文渊低声喝道,“通知部队,停止前进!呈战斗队形展开!尖兵班前出侦察,重点搜索两侧高地!”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经过严格训练的一营官兵虽显疲惫,但动作毫不拖沓,立刻利用地形地物就地隐蔽,机枪手迅速抢占有利位置,步枪兵们子弹上膛,紧张地注视着前方。
果然,尖兵班刚搜索至隘口中部,两侧山腰骤然爆发出密集的枪声!子弹如同泼雨般从树林中倾泻而下,打在官道的石板路上溅起点点火星。是吴佩孚部的埋伏!敌军显然早已在此设防,企图利用地利重创北伐军先锋。
“果然有埋伏!各连按预定方案,反击!”谢文渊伏在一块巨石后,对着电话机(营部配备野战电话)怒吼。他临危不乱,迅速判断敌情:敌军火力虽猛,但依托的是简陋的野战工事,兵力似乎并非绝对优势,关键在于迅速夺取制高点,扭转被动局面。
“机炮连!压制左侧山头敌机枪阵地!”
“一连!从右侧迂回,攀爬上去,打掉他们的侧翼!”
“二连、三连!正面牵制,火力要猛,吸引敌人注意力!”
他的命令清晰而果决,通过电话和传令兵迅速传达到各连。刹那间,寂静的山谷被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填满。革命军的机枪和迫击炮开始发言,炮弹带着尖啸落在敌军阵地上,炸起团团烟尘。正面部队依托岩石、土坎,与敌军展开激烈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