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开局截胡诸葛亮,皇叔对不住了! > 第10章三顾茅庐!卧龙出山!

第10章三顾茅庐!卧龙出山!

    第10章三顾茅庐!卧龙出山! (第2/3页)

路在何方。”

    “今有孙策强敌压境,荆州内部不稳,敢问先生,琦当何以自处?何以安身立命?”

    诸葛亮知这是问策,也是相试。

    于是诸葛亮请刘琦、徐庶至地图前,沉思良久,羽扇轻摇,从容道:“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而江东六郡,已尽归孙氏所有,据大江之险,而民附之,贤能为之用,日后将军欲匡扶汉室,孙氏可先用为援而后图之。”

    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指向刘琦即将赴任的江夏:“将军既为刘荆州长子,据顺继之理,此乃大义名分。”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刘表不物尽其用,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刘琦配合地露出“震惊”和“惶恐”之色:“先生何出此言?此乃我父基业…”

    诸葛亮微微一笑,并未揭穿刘琦。

    你刘琦要是真的如你所表现般的惶恐,你又怎么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刘表讨要江夏太守之位呢?

    诸葛亮继续说道:

    “今得江夏,实乃将军天赐之机,且容亮为将军细细道来。”

    刘琦精神一振,“来了!千古名对‘隆中对’”

    刘琦郑重的说道:“请先生详述之!”

    诸葛亮羽扇轻点江夏:

    “亮为将军所谋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江夏新败,城防残破,民心惶惶。”

    “将军首务之急,非与孙策争一时之短长,而是整修城防,巩固壁垒,精练水师,扼守汉水、长江咽喉。”

    “使江夏成为钉入江东与中原之间的楔子,让孙策西进忌惮,曹操南下不畅。此地,乃将军未来之根本,务必使之固若金汤。”

    接着,诸葛亮的手指划过长江:“广积粮:江夏地处冲要,虽经战乱,然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当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同时,可利用长江水道,与荆州腹地、乃至江东(通过商贸)、益州进行贸易,积累钱粮军资,府库充盈,兵精粮足,方有日后进取之资本。”

    然后,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远:“缓称王:将军虽有长公子之名,然蔡氏在侧,荆州未定,此绝非亮出旗号、急于争霸之时。”

    “当外示谦退,内修政理。对刘荆州,需谨守人子之份,时常请示汇报,以安其心,以塞蔡氏之口。对内外,则广施仁政,收拢江夏、长沙、章陵人心,暗中结交荆州忠义之士,徐图后效。”

    “待根基稳固,时机成熟,”

    诸葛亮的手指快速地向东移动,“可遣一稳重之将帅,率精兵良将,顺江而下,步步为营,先取庐江、豫章等地。”

    “此举非为与孙氏全面开战,而是剪其羽翼,扩我疆土,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之地,需立即安抚百姓,建立稳固统治,使之成为屏护江夏、进军中原之前哨。”

    接着诸葛亮的手指最后重重地点在中原:“最终北伐,不可孤军深入,急于求成。待北方有变时,或将军实力足够雄厚之时,当以堂堂之师,正正之旗,多路并进。”

    “一路出襄阳,北上宛、洛,吸引敌军主力。”

    “一路出扬州,经淮泗,攻略徐、兖,切断中原联系。”

    “同时!”

    诸葛亮指向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季玉(刘璋)虽暗弱,然同为汉室宗亲。将军他日若得执掌荆州,可遣使结好,以宗室之名,共倡大义,邀其出兵秦川,以为北伐呼应。”

    “如此,三路或两路出击,稳扎稳打,逐步压缩北方之敌空间。每得一地,必牢固守之,安抚之,使其成为下一步进军之基。而非悬军千里,寄希望于奇袭一战而定。”

    “北伐乃持久之事,欲速则不达。唯有根基稳固,循序渐进,方有望克竟全功,中兴汉室!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愿将军深思。”

    诸葛亮这一番基于刘琦改造后的“新隆中对”,彻底摒弃了历史上因为刘备根据不足,时间不足而定制出那种“天下有变则分兵奇袭”的冒险策略,转而改为很符合诸葛亮性格的内政建设、根基巩固、步步为营、多路稳步推进的战略。

    而刘琦却听得目瞪口呆,手中的茶碗差点失手滑落。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如同九道惊雷,接连劈在刘琦的脑海深处,震得刘琦耳畔嗡嗡作响,心中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刘琦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眼前羽扇纶巾、一副世外高人模样的诸葛亮,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回荡:

    “卧槽!”

    “这…这剧本不对啊!这分明是朱升献给朱八八的九字方针啊!”

    “怎么提前一千多年从你诸葛亮嘴里蹦出来了?!”

    “难道…难道你孔明先生也是穿越过来的老乡?”

    “不对不对…这气质这谈吐,分明是原装正品的卧龙…可这战略思想…也太超前了吧?!’

    刘琦现在只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猛烈冲击,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分不清这到底是汉末还是元末。

    而眼前的诸葛亮在刘琦眼中仿佛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让刘琦心生无限敬畏的同时,又掺杂着一丝荒诞离奇的亲切感。

    ‘还是说…这就是顶级谋士的恐怖之处?其战略眼光已经超越了时代,直指本质?无论哪个时代,崛起于微末、积攒实力、最终北伐定鼎天下的核心逻辑,都是相通的?’

    刘琦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努力消化着这巨大的信息量和震撼。

    等刘琦再次看向诸葛亮那深邃平静的眼眸,里面闪烁着的是洞察世事的智慧光芒,绝非戏谑或试探。

    刘琦瞬间明白了,这不是巧合,更不是穿越,这是诸葛亮基于当前天下大势和刘琦自身处境,提出的最务实、最稳健、也最具远见的根本大计!

    而一旁的徐庶听得眼中精光闪闪,忍不住击节赞叹:“妙!妙啊!孔明此论,根基扎实,谋划深远,步步为营,真乃王佐之定国方略!”

    “如此,主公基业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图进取!庶远不及也!”

    刘琦也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强行压下心中那“诸葛亮莫非是朱升转世?”的荒谬吐槽,脸上露出无比叹服和激动的神色。

    刘琦深吸一口气,压下狂跳的心脏,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到底,声音因有些激动而略带颤抖:“先生之言,真乃金玉良言,字字珠玑!如此九字方针,三路稳步北伐之策,非深谋远虑、洞悉天时地利人心者不能道出!”

    “令琦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睹青天!琦只恨得遇先生太晚!”

    刘琦直起身,目光扫过一旁的徐庶,然后回到诸葛亮身上,语气坚定:

    “今江夏未定,百废待兴,内政民生尤为重中之重,乃‘高筑墙、广积粮’之根基!”

    “琦虽得父命暂领太守,然才疏学浅,恐负重任,今得遇先生,实乃天幸!”

    “琦,愿以江夏太守之名,拜请孔明先生,总领江夏郡一切内政事务,署理民生、农桑、赋税、仓廪、教化!府库财帛、官吏考绩,皆由先生统筹决断!”

    “还望先生万勿推辞,助琦稳住根基,救此一方百姓,共图大业!”

    徐庶在一旁听得,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刘琦此举,可谓恰到好处,既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尊重和舞台,又明确了权力架构,徐庶负责军谋,诸葛亮负责内政,相得益彰。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的动作微微一顿,眼眸中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随即化为深深的动容。

    诸葛亮看得出,刘琦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真正理解并决心践行他所提出的战略,并且如此果断地授予他这般重任,这份知遇和信任,远超预期。

    于是诸葛亮不再谦辞,整了整衣冠,面色肃然,对着刘琦躬身一揖,郑重应道:“亮,一介布衣,蒙主公不弃,委以如此重任,敢不竭尽驽钝,以报主公知遇之恩?愿助主公,抚慰江夏,积蓄钱粮,稳固根本!”

    随着诸葛亮这一拜,至此,与刘琦君臣名分彻底定下。

    刘琦望着诸葛亮躬身应下的身影,只觉心口那块悬了许久的石头终于落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