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大纛前移!折孙策之锐气! (第1/3页)
一旁的徐庶,在陈武开口劝退时,眉头就已紧锁,嘴唇微动正要出言反对——他深知兵法,更明白此时主帅一动,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但让徐庶没想到,根本无需自己进言,这位他一直以为仅是“宽厚仁弱”的荆州长公子,竟有如此见识和胆魄!
徐庶看向刘琦那坚定甚至带着一丝决然的侧脸,心中瞬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赏和惊叹!
徐庶原本投效刘琦,多少是看中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和抗衡蔡氏的立场,对其能力并未抱有极高期望,尤其临阵决断方面,更以为其会优柔寡断或畏惧风险。
却万万没想到,在此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之际,刘琦竟能如此清晰地看透战场要害,展现出远超其平日名声的刚毅和果决!
刘琦作为后世之人,不说饱读史书,但对历史上那些耳熟目祥的事迹却也是多有了解的。
是以,刘琦岂能不知孙策的意图?孙策兵力处于劣势,之所以敢白日突围,行险一搏,绝非仅仅为了逃命。
更多的是想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黄龙,打掉刘琦的指挥中枢!
而一旦刘琦中军动摇溃败,孙策便可趁势一路追击掩杀,不给刘琦任何重新组织、稳固防线的机会。
这就像李世民的雀鼠谷之战,在击退宋金刚后不给宋金刚从新组织起士卒的机会,一日连战八场,直至将宋金刚击溃。
孙策自然是不知后世的李世民,但这“溃其一点,破其全局”的兵法精髓是相通的。
孙策就是要用摎这颗“主帅”的人头,来彻底击垮荆州军的斗志,从而完成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逆袭!
“主公所言极是!”徐庶立即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既是赞同刘琦,也是安定周围有些慌乱的军吏之心。
“主帅不动,则军心如山!孙策已是强弩之末,其锐气尽在此一冲!文长正在奋力阻击。”
“主公可令黄汉升率其部,弃船侧击孙策军侧翼,如此一来,孙策虽身先士卒视我军士卒如无物,但只要汉升能侧击其侧翼,将孙策军拦腰斩断,这孙策便成了请君入瓮”
就在徐庶说完,刘琦正欲下达军令时。
“杀!直取江东军侧翼!”
一声苍劲却雄浑的怒吼自战场东南方向传来,紧接着,一支约千人的生力军如猛虎出闸,自江岸边的芦苇荡中悍然杀出,直插正与襄阳营鏖战的江东军腰部!
为首老将,须发皆白却威风凛凛,手中一柄赤血长刀挥舞如风,正是长沙校尉黄忠!
黄忠原本在后营水寨督率本部三千水师与试图沿河道冲入长江的江东水军激战,战况同样激烈。
但黄忠却时刻关注着陆上主战场的动向,望楼哨兵不断汇报着前营危急、中军接战的消息。
眼见孙策突入中军中,战局陷入胶着时,黄忠立刻意识到这是拦腰截断孙策军擒杀孙策的好机会。
于是黄忠当机立断,留下副手继续指挥水师与江东水师交战,自己则亲率麾下一千部曲,迅速登岸,绕过滩涂,如同一把尖刀,精准地找到了江东军阵型的薄弱侧翼。
黄忠的到来让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黄忠部的突入毫无防备的江东军侧翼,顿时引起了一阵剧烈的混乱。
正在全力向前压进的江东兵根本没料到身侧会杀出一支敌军,慌乱之下阵型大乱。
“不要乱!后队变前队,顶住!”
孙策军中一名督战的校尉声嘶力竭地试图稳住阵脚,但话音未落,黄忠已拍马杀到,赤血刀划过一道弧线,瞬间那校尉连人带甲被劈翻在地。
一千长沙锐卒怒吼着撞入江东军阵中,刀枪并举,血肉横飞。
这股生力军的加入,立刻让原本僵持的战线开始倾斜。
孙策军腹背受敌,首尾难顾,攻势为之一滞。
孙策正想着继续前突直至刘琦望楼下,忽听身后本阵杀声大作,节奏迥异,心中猛地一沉。
孙策连忙虚晃一枪,逼退刘琦本部精锐半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