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税改预热“一条鞭法”汉朝版构想( (第1/3页)
平县的粮仓,素来是个藏污纳垢的地界。
风渡墨踩着清晨的露水蹲在粮仓外的老槐树下,已经瞅了三天。这三天里,他没穿那身从五品的绯色官袍,就裹了件普通的青布短衫,混在搬运粮食的民夫堆里,眼睛却像安了现代的监控探头,死死盯着粮仓门口的每一个动作。
只见一个满脸横肉的粮官,手里捏着个木斗,每回民夫把粮食倒进粮仓,他都要“例行检查”——明明满满一斗粮食,他手腕轻轻一抖,木斗倾斜,哗啦啦洒出来好几升,嘴里还嘟囔着“粮食潮,得筛掉杂质”,可那些洒在地上的粮食,转眼就被他身边的小吏偷偷扫进了自己的布袋里。更离谱的是运输队,拉粮的马车刚到粮仓后门,车夫就趁着没人注意,掀开篷布,把几袋上好的粟米倒进了旁边的小推车,换上来的却是掺了沙土的劣质粮食,账册上却工工整整写着“足额入库,损耗三成”。
“三成损耗?”风渡墨在心里冷笑,这哪里是损耗,分明是把朝廷的粮税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他穿越过来这么久,早就看透了这古代赋税制度的猫腻:百姓缴粮,要自己扛着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路上的损耗得自己承担;到了粮仓,粮官还要以“成色不好”“杂质过多”为由克扣;最后入账时,这些被克扣、私吞的粮食,全被算成了“合理损耗”,层层盘剥下来,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却没收到多少实惠。
回到驿站,已是深夜。风渡墨点上油灯,借着昏黄的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他先是画了两栏表格,左边写“实物税”,右边写“折银税”,然后把白天看到的猫腻一条条列进去:实物税栏里,标注着“运输损耗(约20%)”“粮官克扣(约10%)”“存储霉变(约5%)”,最后用红笔圈出总损耗——足足三成五!而右边的折银税栏,他只写了“折算损耗(约2%)”“验银误差(约1%)”,总损耗还不到三成。
紧接着,他又画了一张对比图:左边是个弯腰驼背的农夫,扛着沉重的粮袋,汗流浃背地走在小路上,旁边画了个大大的“亏”字;右边是同一个农夫,揣着一小锭银子,悠闲地走在集市上,旁边画了个大大的“赚”字。画完最后一笔,风渡墨长长舒了口气,这“汉朝版一条鞭法”的雏形,总算清晰了——把各种杂乱的实物税,统一折算成白银缴纳,既减少了运输、存储的损耗,又能堵住粮官克扣的漏洞,对百姓、对朝廷都是双赢。
【作者插话:家人们!风渡墨这波是把现代财税思维直接搬进大汉!实物税改折银,相当于把“线下扛货交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