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粮价预判:税收数据的“魔法” (第1/3页)
解决了验银师被收买的闹剧,风渡墨没敢歇着——刚堵上一个漏洞,他就得琢磨下一个可能冒出来的坑。这日,他把平县近三年的税收账本、粮商的交易记录,还有里正上报的农户种植情况,一股脑堆在桌上,打算做一次“数据复盘”。
按现代的说法,这叫“数据分析赋能决策”,但在大汉,这纯属“吃饱了撑的”——在所有人眼里,账本就是用来记账的,记完就算完事,谁会没事翻着几年前的旧账瞎琢磨?可风渡墨不一样,他总觉得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里,藏着能让百姓少走弯路的“密码”。
【作者插话:家人们!风渡墨这波是把“大数据分析”玩到了古代!别人看账本是看流水,他看账本是看规律,这就好比普通人看天气预报只知道下雨,他却能从云层变化里算出台风路径,格局直接拉开!】
他让书吏把数据按月份整理成表格——用李铁山的金属活字拼在铁板上,一目了然。左边列着“月份”,中间是“缴粮数量”“缴银数量”,右边是“当月粮价”。拼到第三个月时,风渡墨突然停住了手:“不对,这里有问题!”
书吏凑过来一看,只见三月、九月这两个缴粮高峰期,表格里的“当月粮价”都比其他月份低了三成;而一月、五月这些缴银集中的月份,粮价反而稳得很,甚至还微涨了一点。
“这有啥奇怪的?”书吏挠挠头,“三月麦子熟了,九月谷子收了,粮食多了,价钱自然就低了;缴银的时候,百姓都把粮食卖了换银子,粮食少了,价钱可不就涨了?”
“你只说对了一半!”风渡墨眼睛发亮,指着表格说,“关键不是‘粮多价低、粮少价高’,而是‘缴粮方式决定了粮价波动’!实物税时代,百姓只能在缴粮期集中卖粮,粮商趁机压价,百姓只能吃亏;折银后,百姓可以自主选择卖粮时间,不用扎堆,粮价自然就稳定了!”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又把临和县、安和县推行折银后的粮价数据加了进来。果然,这两个县推行折银后,缴粮期的粮价跌幅从三成缩小到了一成,百姓卖粮的收入明显增加了。
【作者插话:我的天!这就是数据的魔力啊!风渡墨相当于古代版的“首席经济学家”,从一堆旧账本里挖出了粮价波动的底层逻辑!要是放在现代,这波分析直接能上财经频道,给农民伯伯做产销指导!】
更让他惊喜的是,通过对比这三年的税收数据和粮价走势,他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规律:凡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