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风暴酝酿 (第3/3页)
家中忠仆上前阻拦,竟被恶邻及其家丁当场乱刀砍死!
左邻右舍义愤填膺,操起棍棒便要教训恶霸。
————————————
谁知这家男主人闻讯,却急忙拦住众邻居,拱手作揖道:
"诸位高邻息怒!千万力避冲突!
眼下我分家之事要紧,若此时与恶邻厮打,岂不耽误正事?
小女……便让她暂且忍耐,须知切勿逞一时之愤,害家族大计啊!"
————————————
此等"顾全大局"之精神,
此等"海纳百川"之肚量,
岂非"有容乃大"之最佳诠释?
旷古未有之楷模!
————————————
常公之谋,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全局之安稳;不在一时血气之胜负,而在百年国运之绵长。
其忍常人所不能忍,让常人所不可让,心中所系,唯有党国之前途,民族之复兴。
此等格局,此等担当,环顾当世,何人能及?
称之为"旷世楷模",实至名归!
————————————
今幸赖前方将士浴血,侥幸获此小胜,然吾辈更当时时谨记常公之教诲:
胜利固然可喜,然"攘外必先安内"之根本国策不可动摇!
唯有内部精诚团结,扫清寰宇,方能最终"外御其侮"!
————————————
谨此通电,非为邀功,实为彰显常公之大德大慧。
以昭示天下,我国有此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之领袖,实乃民族之幸,国家之福!
(社论末尾,原封不动地附上了常委员长七月十八日夜和七月二十日晨发出的两封电令全文。)
——————
这篇社论一出,真可谓石破天惊!
初读之时,许多不明就里的人,见通篇皆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顾全大局”、“海纳百川”等溢美之词,还以为是东北方面真心实意地推崇常委员长。
然而,当读者目光扫到末尾附上的那两封电令原文——
“力避冲突”、“切勿逞一时之愤”、“忍辱负重”——
再回想起花园口那歼敌七万的辉煌战绩,以及这两封电令与捷报几乎同时抵达的荒谬时间点……所有人都愣住了。
————————————
紧接着,许多人下意识地又从头仔细读了一遍社论。
这一遍,味道全变了!
————————————
那字里行间的“忍辱负重”,分明是在讽刺其软弱退让;
“深谋远虑”像是在嘲笑其战略误判;
“顾全大局”简直就是在指控其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海纳百川”更是对其容忍外侮的极致挖苦!
尤其是那个“老王、妻子、丈夫”的比喻,粗俗却又一针见血,将常委员长政策的荒谬揭露得淋漓尽致!
————————————
表面极尽恭敬褒扬,实则每一个字都像是蘸着辣油的鞭子,抽得人火辣辣地疼!
这种高级黑、反讽的笔法,让全国稍有见识的读者都看得目瞪口呆,继而拍案叫绝!
————————————
茶馆酒肆,学校机关,人们争相传阅,议论纷纷。起初是窃窃私语,继而便是哄堂大笑和辛辣的评论。
"以'家'代国,妙啊!"
"这'男主人'莫不是指…?"
"那'分家争产',分明是中原大战!"
"'长女'自然是我东北,'恶邻'就是小日本了!"
“高!实在是高!这王树翰不愧是刀笔吏出身,骂人都不带脏字儿!”
“常公这次……可是被架在火上烤喽!”
“看看!这才是真正的‘相忍为国’!人家东北军忍不了,直接把鬼子忍到海里喂鱼了!”
“唉,只是这‘大局’……看得让人心寒啊。”
举国哗然……
————————————
常委员长"忍辱负重"的形象,与张汉钦"气吞山河"的壮举,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在北平,一位学者指着报纸对学生们叹道:
"民心如水,载舟覆舟。自此以后,天下气运,其北移乎?"
在上海,一位金融大亨合上报纸,对助手低声吩咐:"尽快评估,将部分资金转向东北投资的安全性及前景。"
在南京,常委员长官邸传出瓷器碎裂之声,据说他整日未曾见客。
————————————
彻底改变华夏命运的巨大变革,已拉开序幕——
人心的天平,资本的流向,政治的焦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转向那片黑土地~
一场深刻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