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黄袍加身? (第2/3页)
恐怕更深一层。”
“于右任、林森、邵力子三位党国元老,德高望重,如今被秘密关押,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金陵城内特务横行,白色恐怖弥漫。”
“此乃国家之大不幸,汉钦心系国士安危,心忧国家民族之命运,故而神伤。”
提到三老安危,厅内气氛瞬间更加沉重,仿佛有巨石压在每个心头。
————————————
袁金凯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他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深灰色的长衫,语气沉痛而富有引导性:
“玉麟兄、景惠兄所言,皆切中时弊。然今日之危局,又岂止于三老安危?近日南方消息如雪片纷至,字字惊心!!
“报馆查封,学子系狱,言论窒息,万马齐喑!常公此举,倒行逆施,已非政治颟顸,实乃人心尽失,道义崩颓之兆!”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张汉钦身上,声音陡然提高:
“反观我东北!花园口一战,全歼日寇精锐,扬我国威,震烁寰宇!”
“内政之上,吏治清明,百废俱兴;经济领域,资本汇聚,工商振兴!此间对比,犹如云泥!”
“不瞒诸位,近日关内无数仁人志士,实业巨子、学界泰斗、乃至党内失望同仁,皆纷纷来电或密遣使者,询问迁居、投资、合作之可能。”
“这人心之向背,资本之流向,煌煌如日月,已是不言自明!”
————————————
主管财政、素来严谨的刘尚清立刻用具体数据为袁金凯的论断提供坚实支撑:
“金凯兄洞察秋毫。仅近三日,通过各秘密渠道汇入我东北银行体系及白山黑水基金的关内资金,累计已超过一千五百万美元!”
“江南造船厂、沪上申新纱厂等多家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设备,已开始筹划北迁。”
“他们认为,唯有东北,才有真正实现强国梦想的土壤与气魄!”
————————————
李铭,这位平日里低调务实、主要负责经济建设的委员,此刻也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基于资本冷酷逻辑的、不容置疑的分量:
“刘老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资本无边界,但资本有嗅觉。它流向哪里,便是在用脚投票,宣告哪片土地孕育着未来。”
“如今,关内资本如百川归海,其目标并非简单的趋利避害,而是看到了东北在少帅领导下,所展现出的秩序、效率、以及最为宝贵的——独立自主,富国强民之决心。”
“这决心,才是未来最大的‘利’。常氏南京,外不能御侮,内不能安民,钳制舆论,囚禁元老,其信用已然破产。”
“我东北,已成华夏唯一之希望所系,众望所归,当仁不让!”
众人的话如同在已波澜暗涌的湖面投下千斤巨石。
————————————
汤玉麟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澎湃的激情与愤懑,霍然站起,虎目圆睁,环视全场,最后目光灼灼地钉在张汉钦身上,声音因极度的激动而沙哑,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还等什么?!”
“汉钦!你听听!都听听!”
“天时、地利、人和,老天爷和全中国的老百姓都把路指到咱家门口了!”
“常南京那个王八蛋,占着茅坑不拉屎,还尽干些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这国家的脸面和招牌,都快被他砸烂了,抹黑了!”
————————————
刘尚清挥舞着拳头,声嘶力竭,几乎是在呐喊,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里炸出来:
“要我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汉钦你文韬武略,功盖当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