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袁绍的阵势 (第1/3页)
一路细雨绵绵,这个时代的路况晴天还行,遇到雨天路上泥泞难行,一行人只有坐着马车,享受无尽的颠簸,每天车队的行程,只能在60里上下,进速极为缓慢。
九天之后,天色放晴,大汉都城雒阳的轮廓,终于眏入刘谦的眼帘。
何颙说,雒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故俗称“九六城”,东汉雒阳城,大致为南北长而东西短的长方形。洛阳城四周共设城门十二座,置城门校尉与司马掌管,每门则设“侯”一人,负责看守城门事务。城门的位置和名称是:东城垣自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亦作旄门);南城垣自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亦作平门)、苑门(亦作小苑门)、津门(亦作津阳门)。其中平城门原为宫门,不设侯而置屯司马,皇帝多由此门出入,是诸门中之最尊者。西城垣自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其中上西门饰以红漆,设有铜玑玉衡,以齐七政。北城垣自西向东依次为夏门、谷门。
十二城门外皆有亭,如津阳门有津阳亭,夏门有夏门亭。东西南北走向各有五条大街,以上街道,互相交叉结合,形成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南宫和北宫占据雒阳城的中心位置,两宫之间有复道连接。城东北角是太仓和武库。东汉雒阳有三市,金市最大,在西城中,南市和马市分别在南城外和东城外。南宫和东城旄门之间的地方,是司空府、司徒府和太尉府,刘谦一行的目的地就是那里。
“咴咴咴!”
迎面疾驰一骑猛然停在车队前,问道:“请问,这是不是太尉府长史,何襄乡的车驾?”
得到肯定答复后,说道:“侍御史、虎贲中郎将袁大人等人,在开阳亭相侯,为长史大人接风洗尘,小的还要赶回禀报,告辞。”
何颙掩饰不住满脸的得色道:“本初还是老样子,呵呵。”
袁绍袁本初,刘谦还是知道的,演义对他的评价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印象里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也许他是何颙好友的缘故,何顒对他的评价颇高。
袁绍年少得志,少年就拜为郎官,不到二十岁迁濮阳令。不久,他母亲病故,回乡服丧,三年期满,又为父亲补丧三年。这次守孝服丧,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袁绍本是袁逢庶出,因为伯父袁成早死无后,过继给了袁成。袁成归天时,袁绍还没有过继,所以才有补丧之说。总结来言,袁绍在孝这个方面,做的非常好,深得士林美誉。
服丧结束隐居雒阳,为了表示和清流党人,站在统一战线,袁绍拒绝了朝廷屡次征辟。那时正是,第二次党锢之乱,袁绍动用袁家四世三公的能量,尽力帮助遭到迫害的党人。平日里专爱打抱不平,行事有任侠之风,听到那个人是值得一交的名士,不顾身份亲自拜访,得到“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的美评。在这个时代里,袁绍就是君子的代称,此时袁绍的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