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七章 杀与不杀 (第3/3页)
见李冰仍然有心结,就马上将袁隗的事情慢慢的道来。
首先,刘谦将王允和袁隗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假设王允如果不杀死小刘辩,那么王允绝对会和袁隗一样不会死。然后,刘谦绝口不提他曾经为马荷考虑,只是说手中有袁隗这张牌,就能要挟袁绍和袁术。下次如果这两个人不老实前来进攻,刘谦就会拿出袁隗这张肉盾逼迫袁氏兄弟退兵,以后兵强马壮讨伐袁氏兄弟的时候,袁隗的作用至少也抵挡数万大军。
关于利用袁隗这一点,刘谦说的并不是假话,他真的是这般考虑的。
如果刘谦效仿历史上的董卓,一下子拉出袁隗家人杀了泄愤,那是过于意气用事了。袁隗的重要身份,并不在于他是袁家第四代家主,而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威名。自古帝王不被逼到底线之下,绝对不会处死名士,对于名士的处理办法,历代君王都是采用或贬或流,因为他们都知道,杀死名士只是败坏名声罢了,没有丝毫的益处。
杀死名士没有益处反而惹上一身骚,这一点从曹操和刘表如何处理击鼓骂曹的祢衡,就能看得出来。
曹操有句话说得好,“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曹操的王八之气横溢,从事后曹操连接杀人来看,曹操绝对是个杀人不眨眼之辈。可是,曹操如此草菅人命之辈,也没有亲自处死比指着鼻子骂他还厉害的祢衡,只是将祢衡打发到了刘表那里。
刘表是名士中的名士,以名士的名声论绝对在曹操之上,修养功夫练到家了,可是刘表也受不了祢衡,于是就玩了一个推手,将祢衡打法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任职。祢衡不识时务,到了粗人黄祖那里还想玩横,那想这次找错了人,结果被黄祖给摘下了小脑袋。
从以上例子中就能发现,如果不想败坏声名,名士,特别是名动天下的大名士,最好还是不杀的好。刘谦已经混到这样的地位,不管出于何种考虑,能爱惜身上的羽毛还是要爱惜的,说是虚伪也罢说是狡诈也好,反正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是这样做的。
[]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