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汉光熹 > 四百四十四章 气质改变

四百四十四章 气质改变

    四百四十四章 气质改变 (第2/3页)

    这句话的意思说,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现在律例就是这样惩罚,而你却要加重惩罚,那么大汉律例还拿什么取信于民?你今天如果当场杀了那人也就算了,你既然将罪人送到我那里去,我就必须公事公办,廷尉是天下执行法律的领头人,如果廷尉不带头执法,天下执法者都会或加重或减轻刑罚,那样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感到无法可依。

    汉文帝也是一代英明的帝王,深思一阵子后,叹口气说廷尉说得对,这件事就算完美的结束了。

    张释之这番话是文献中首先提出天子与民同罪的思想,可以说开了法律人人平等的先河,张释之之后,虽然没有把这种法律jing神原原本本的传承下去,不过也算是给中国人播种下思想的萌芽,让后代很多官员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

    第二件事,张释之以他的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强面直对暴怒的皇帝依然不松口,这种不许以身护法的让张释之的名气大振远播天下。

    上次事情过后不两年,有一个人偷了宗庙中神位前的yu环,可惜最后却事情败露,被文帝抓了起来,然后送到了张释之的廷尉府。张释之接到这个案子之后,非常重视,翻遍前代的各种案例,最后以偷盗宗庙器物的罪名判了这个人死刑。

    张释之如此判案,以现代的眼光分析,实际上已经判得太重了,可是在天子一家独大的年代,天子代表且拥有整个江山的年代中,张释之如此判罚却不能让天子满意。

    文帝又将张释之召进宫,见面就指责张释之道:“此人做事简直无法无天,竟然胆大到偷盗先帝宗庙中的东西,我将此人jiao给你的目的是想让你灭他九族,你倒好,你只会按照法律条文办案,这太过违背朕恭敬先帝的本意,陷朕于不孝之间。”

    大汉以孝立国,正是汉文帝时期倡导兴旺起来的,为此文帝想在孝道上占据制高点,这也是文帝的难为之处。另外,在汉代,刘邦的宗庙是文帝时常拜祭的地方,更是以后历代天子祭祀的地方,加上汉代天子享受宗庙资格很严格,因此刘邦的宗庙很重要,至少对于文帝非常的重要,这也难怪文帝非常的生气。

    可是,就在文帝非常生气的时候,张释之却说了一句隐晦的比喻,顿时让文帝哑口无言,然后在恼羞成怒之下,将张释之送到了张释之管理的大牢。

    张释之如此说:“按照律例这样处罚已经够了,何况罪名相同,其犯下罪行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是要分别轻重处罚的。敢问陛下,时下已经偷盗宗庙器物判罚灭族之罪,那么如果有一个愚蠢之人跑到长陵挖了一捧土,那么陛下你该如何处罚呢?”

    长陵是文帝老爸刘邦的陵墓,张释之比喻挖一捧土暗指有人挖掘盗窃刘邦的坟墓。尽管张释之是为了劝说文帝息怒,可是当着儿子的面说有人挖人家老爸的墓,也难怪文帝哑口无言的只有让宋张释之吃牢饭。

    不过,张释之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好皇帝。事后,文帝气消了,可是为了一个孝字,就找老娘薄太后商量一番,争取老娘的意见。薄太后出身于动荡年代,深知秦朝的各种弊端,为人比较开明,明确支持张释之的意见。文帝见老娘点头,这才松口气,让张释之官复原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