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八章 折服群臣 (第2/3页)
有脸见刘谦呀,没脸见人了。”
王章低着头,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洁净如细的地面上,而他却没有发觉,双目死死盯着地面上他的倒影,没有一点焦距。
“刘廷益,老夫不得不佩服你过人的心胸气度。呵呵到了眼前这个地步,必须得承认,刘谦一直做得比我们做得多,至少汉州百姓在他治理下都过得比其他地方好,从中就证明刘谦的能力远远在我们之上。可是我们却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不顾国家眼前的困局,无视刘谦为大汉做出的巨大贡献,要将刘谦打倒让他成为我们的垫脚石。错了,我们做错了”
……………………
“臣知罪了臣该死”
“陛下臣有罪”
“陛下臣枉为人臣呀臣对不起骠骑将军呀”
……………………
反对派这些人,在杜林主动认罪之后,几乎同时向小刘辩认罪,一些大臣也不知道是真心改过还是被即将来临的死亡给吓怕了,居然悲声痛哭起来,使崇德殿中嚎啕声一片,密集的气流让摇曳中的烛光剧烈晃动起来。
“肃静知道错了是件好事,尽管醒悟的比较晚,可是总比不知道有错顽固不化的好,朕心中稍稍有些欣慰。不过,大家是大汉重臣,不是三岁的小孩子,错了就要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现在朕宣布你们的罪名,以及对你们的处罚结果。
你们身为朝廷重臣,不思为国分忧,没有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的品德,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结党营私属意内耗,没有任何根据擅自攻击国家柱石,无视天子权威蔑视天子。
以这些罪名就算是杀了你们也是便宜你们,可是骠骑将军在信中却又为你们求情,朕就给骠骑将军面子,赦了你们的死罪,你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罪行,或上请罪折子自请降职或主动致仕吧,朕会根据你们认罪的态度决定最后的处罚。散朝”
跟随小刘辩离开崇德殿之前,荀攸又回头瞟一眼趴在地上依然一动不动的大臣,脸上浮出满意的微笑。
今天收拾这些反对派的计划,当初是由荀攸提出的,提议送到刘谦那里之后,郭嘉根据现有天下大势做出了战略大部署,然后又将完善过的计划交给荀攸复核,毕竟荀攸身在雒阳对雒阳动向掌握的最为清楚最为快捷,可以在发现变数后第一时间做出修改。
随着天下局势不断发生变化,荀攸和郭嘉相互间联系了好几次,最终由荀攸敲定了计划中每一步的细节,并成为了实施此次计划的指挥者。
今天,别看荀攸从始至终一直置身事外的模样,可是他却轻松遥控着整盘大旗的走势,让每一次发力都恰到好处击碎反对派精心营造的阴谋,最后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在反对派眼中,他们一直以为荀攸设计恰到好处的每一次出击最难,可是荀攸却不这么看。荀攸对前两次安排早就稳操胜券。他之所以会这样,不但是他相信刘谦在三辅一定能轻松达成他需要的条件,更是他对于自己能力的相信。反对派不知道,荀攸一直最担心的是最后一个环节出问题。
原来,如果按照荀攸的意思,这些反对派最后结局一个也活不了。反正历史上大家都是这么做,对于敌人一概不能留情。可是刘谦不认可这个建议,他认为虽然不以大臣言论而论罪处死,会给他以后执政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对于王朝长治久安确实大有好处的。
宋代执行优待士大夫政策,刘谦一直持肯定态度。
朝廷优待士大夫,就会让士大夫对于大汉有向心力,一般不是发生士大夫叛国行为,南宋灭亡时的士大夫宁愿投海自杀也不投降的壮举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对比的是明朝灭亡时的文臣,由于明朝对官员相当苛刻,明朝灭亡时满朝文臣争相投靠满清,丢尽了汉人的气节。
纵使没有宋亡和明亡时迥然不同的对比,早先目睹匈奴人杀害同胞而痛心的刘谦,也决定要善待汉人,如果不是确实十恶不赦之途,刘谦都会相应减免汉人死罪的惩罚。他会把许多可以赦免的死刑犯处以流刑,将他们流放到大汉开拓出来的新疆土上,为大汉稳固新开辟疆土做出一些贡献。
刘谦既然做出了最新指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来,荀攸马上着手修改计划,甚至在最后借着给小刘辩拟旨的机会,把他对杜林等人的处理意见交给了小刘辩,并让小刘辩尽量拖延时间等待第二个传送大捷传令军使的到来。
尽管筹措着一盘大棋很有难度,稍有不慎就让计划发生偏差,但是通过荀攸种种努力,最后还是达成了计划。成功的让原来对刘谦有意见的大臣,放弃了对刘谦的偏见,并且还得主动认罪伏法。
这样,荀攸在朝廷不发生距离震荡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刘谦交代给他不许发生流血事件的任务。这样如此有难度有挑战的任务顺利达成,如何会让荀攸没有成功感?
“公达,大哥今天已经顺利打败了呼厨泉和于夫罗,你说他会不会很快打败须卜呢?如同大哥这两天就收拾完三辅的匈奴人,他是不是就该回京了?我又能和他在一起了,那时候我看还有谁敢在我面前放肆?”
走出崇德殿,小刘辩执意不肯坐天子专用的御辇,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