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四章 未来大计 (第2/3页)
中的金钱过多,显不出什么来,但是等刘谦这比钱用完后,问题必然就会暴露出来,不过到了那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好在刘谦这个人从不自傲,有错就会承认错误,而且承认错误态度良好,就让贾诩同志轻易的原谅了刘谦。
而后,两人经过一番探讨,并展开很繁复的计算之后,由于刘谦为治下百姓力争权益,贾诩同意第一年赋税减免一半,从第二年开始就全面恢复汉代现行的三十税一。
说句良心话,刘谦研究过三十税一之后,发自内心赞扬这种税率极低的税收方式。当然,刘谦也必须承认汉代调赋这个税种极其操蛋,他已经准备着手改变这个随意向百姓索要的税种,要么干脆把它废除掉。
贾诩见刘谦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心情更好,听到刘谦有意改良赋税形式,也发表了一些看法。可惜,由于贾诩的眼光受到了时代限制,一时间也找不出特别有效的方式。
这时候,刘谦不由得想到了自明代张居正提出后,而后执行了数百年的一条鞭法。刘谦清楚记得,在新中国没有免除农业税之前,新中国实施的其实也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彻底取消了实行一千多年的按人头征税制度,改为以实际田亩数征税,这样就等于照顾了没田没地的佃农,由于他们实际上没有占有土地,也就不用向国家纳税。而兼并了很多土地的大地主,他们就失去了隐瞒人口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国家税收情况。
贾诩是这个时代超级智者,像一条鞭法这样后世出现的东西,限于时代性他想不出来,可是当刘谦大概说明了一条鞭法的内容之后,他立刻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东汉建立之后,因为光武帝刘秀不愿意再起波澜,实际上给世家崛起创造了有力条件,很多世家随后都兼并了很多田地。就像刘谦所在的西鄂刘家,一个只是在南阳郡数得着的家族,还没有获得世家称谓,就拥有私田四十多万。
由于各地世家豪门手中兼并了大量土地,很多自耕农逐渐破产,逐渐导致国家财政收入萎缩。以前刘谦的做法是打击这些世家豪强,用武力特权迫使世家豪强只能保留养家糊口的土地,其余的土地都要卖给国家。
贾诩以前认为刘谦实施的方案很有建设性,但是打击豪强收买土地的方案和一条鞭法相比起来,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就差别很大了。
贾诩是个智者,智者往往都看的毕竟较长远,贾诩清楚看到打击土地兼并只能是一时之效,也许刘谦用武力建立了新政权,在他这个时代没人敢违反他的权威,不会闹出土地兼并的事情来。可是随着刘谦时代的过去,随着国家法纪逐渐松弛,土地兼并的事情必然还会再次发生。
故而,贾诩认为刘谦以前提出的方案属于治标不治本,一条鞭法虽然什么也治不了,可是只要刘谦能将全国土地丈量清楚,数百年之后大汉的财政情况还是会有所保证。在这一点上,贾诩认为将一条鞭法称作千年之计也不会错。
刘谦听到贾诩如此推崇一条鞭法,心中不禁暗自发笑,笑贾诩的目光也只能集中在土地上,为何不能将长远目光放到商业上?历史证明,只有商业大力发展起来之后,大家的眼光才渐渐从土地上挪开,然后加入了商业大军的行列,从而进入了资本主义世代。
让刘谦没有想到,他满以为抛出大汉以后将以商业为本的理念后,贾诩一定又会好好的赞扬一番,却没料到,贾诩非但没有赞扬他,而且还重重的责备了他好久。
贾诩教训刘谦初期,刘谦很不为然,因为他毕竟知道历史发展规矩,可是当贾诩提到过分发展商业将会彻底摧毁农业,而且还会摧毁大汉百姓心中道德底线使人变得奸诈之后,刘谦就不得不反思一番了。
如果此刻的刘谦还是刚刚穿越而来的刘谦,当贾诩这样教训他的话,他一定不会服气,反而会和贾诩好好地争辩一场。但是刘谦眼下已经是半个大汉实际领导人,很多问题让他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南征北战中各地现实见闻,更是引起了他不断的反思。
为此,他必须承认贾诩在一些方面说的很对。
大汉眼下尽管有偌大的领土,偌大领土中很多地方都适合耕作,可以保证养活大汉数千万百姓。但是,有一点刘谦必须得承认,大汉由于地域庞大,每年遭受各种洪涝灾害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据算是土地最为肥沃的土地,一旦遭受了自然灾害,还是会发生流离失所的事情发生。
大汉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没有化肥出现而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之前,近五千万人口吃法就是一个大问题。要想让大汉稳定下来,当务之急是必须让百姓吃饱饭,如果让很多人都去经商,就算是他们赚了很多钱,如果因此而荒废了土地,或者他们在良田上过分种植经济作物,那么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灾情的后果一定会比没有商业化之前严重。
严重自然灾害下,如果百姓填不饱肚子,必然就会为吃饱饭而有所行动,那么以中国大陆所处的季风性气候带,几乎年年都要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百姓暴动估计就成为了家常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