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三章 来自远古的科技 (第1/3页)
与《大汉光熹》相关的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沙海 - - - - - - - - - - 军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狂枭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大汉光熹》(第四卷 翱翔 六百一十三章 来自远古的科技)正文,敬请欣赏!
六百一十三章来自远古的科技
获得了黄承彦基本认可之后,黄承彦没有给刘谦什么承诺,而是和庞德公一起回到襄阳,联合司马徵又对刘谦进行了一番试探。
在了解了刘谦比较详尽的治国方略措施后,三人听刘谦推行的政策确定有施行的合理性,而且这些政策一旦全部施行,将会彻底是大汉从衰落中走出来,再次进入一次伟大的强盛,这才算真正认可了刘谦。
至此,黄承彦终于决定将手中的神秘技术交给刘谦。
而一直帮助黄承彦对刘谦审核的庞德公和司马徵,通过这番对刘谦的了解,也从心里边认可了刘谦。经过刘谦一番盛情的邀请,庞德公和司马徵都表示愿意前往南都学院教授学子。
隐士,中国自古就有这种人存在。
据皇甫静谧《高士传》记载,尧舜时代有个贤德清高之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但没有高兴接受,反而跑到大山中藏了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位隐士。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就隐居的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战国时,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孟子,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由于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孟子是将儒家发扬光大者,汉代又因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国家支持的唯一学派,所以天下读书人都深受两人的影响,在仕途不顺利或政治黑暗的年代,他们就遵循先贤的教训选择了隐居。
如此说来,隐居其实并不是隐士们真正的目的,他们之所以隐居,一般都是看不惯黑暗的朝政,可是又对这一切黑暗无能为力,这才选择了逃避方式隐居。如果朝政转好,使他们能够看到施展抱负的希望,那么他们就不会再隐居下去,而是该出仕兼济天下了。
如果不是如此,历史上的庞德公和司马徵,也不会整天没事找事的时刻关注天下动向,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并对天下大事一一进行分析研究推演了。如果不是他们时刻关注政治,他们最后也不会教授出诸葛亮、庞统和徐庶那样出色的弟子。
对于刘谦这个,稍微动一下念头,就会从权臣变成奸臣之人,庞德公司马徵等人,在刘谦光复凉州之后,就开始关注起来。不过也没有真把依附十常侍生存的刘谦当回事,毕竟当时十常侍把持着天下权柄,党羽遍布天下。以刘谦当时的势力,不要说和十常侍相比了,就是和大将军何进相比,势力微弱的刘谦也不过是一只蚂蚁罢了。
可是,令庞德公等人大出预料,一个在他们眼中等同于蚂蚁的刘谦,年底时以绝对的劣势,以蝼蚁憾象的姿态,很是大逆不道的一举废除了刘宏,并且彻底的斩除了令天下士人恨之入骨十几年的十常侍。
尽管庞德公等人对刘谦的绝地反击很惊讶,可是这些人精清楚的看到刘谦的底子太薄,如果刘谦咬牙硬撑下去,最后注定会是一个粉身碎骨的结局。如果收手不干,将手中的权利交给党人,党人绝对不会容许刘谦再次崛起,而是会死死的压制住刘谦。
故而,庞德公等人虽然很感谢刘谦除掉十常侍,可惜他们依然没有看好进退两难的刘谦。
庞德公等人的思路不错,可是他却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刘谦并没有欺压辖制过小刘辩,相反两人还有深厚的友谊。在刘谦精心策划之下,虽说最终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党人的打压,然而却成功的获得了地方军权,将全部力量集中在汉州,拥有了自保的力量。
此后,更是借着党人何进想彻底架空刘谦的机会,独自募兵去幽州打一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争。之后,刘谦非但没有跳入党人和何进的算计中,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在军事上一步步奠定了他不能替代的地位。
随后,何进在雒阳政变,匈奴人入侵三辅,天下很多人都以为,这一次刘谦已经被逼入死胡同中,逼入了绝地,就算是最终挺过来,也绝对是大伤元气的局面,然后就会被袁绍等势力给轻松灭掉。
可惜,刘谦用事实说话,首先突袭了雒阳赶走何进,随后又将二十多万残暴的匈奴人全部歼灭,之后马不停蹄的北上击杀了鲜卑人单于和连,最后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