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风雷九州 第十章 万事都是开头难 (第2/3页)
了从天津坐船转道上海这条路,以免南边军情有变。在离京之前,和珅从翰林院编修沈葆桢之处得知了曾国藩的确切情况,了解到曾国藩已经招募了一批乡勇,组成三营正准备增援长沙,以解长沙之围。
和珅忍不住感叹道:“看来……涤生兄这次是豁出去了,能以书生之身而领大军,其决心不谓不大……!”
“涤生兄此次回乡死一生,差一点儿就给长毛砍了脑袋。况且长毛又在猛攻湘境,以涤生兄刚毅性格,怎么都不会坐视家乡沦陷。于国、于乡、于民、于己……涤生兄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啊!”
沈葆桢的一番话让和珅连连点头,不过对于曾国藩,和珅还是怕他书生气太重,初次领兵就落得兵败的下场。
“涤生兄虽然大才,但却不在兵事之上。我是怕他报仇心切,莽然进军而不敌长毛啊!”和珅顿了顿,问道:“季高兄现在具体何在,幼丹可知道?”
沈葆桢摇了摇头:“长沙围困,暂时还传不出确实消息来,不过前些时候听说季高兄也往那边去了,就不清楚是否确切。”
“如果季高兄和涤生兄在一起的话,以季高兄的兵才相辅助,涤生兄出兵就顺利多了……。”和珅抬头向西南望去,轻声念道。
“是啊!希望他们能早日汇合,共抵长毛……。”沈葆桢明白和珅话里的用意,点了点头。
时间不早了。和珅即将动身离京。这时候他突然向沈葆桢说道:“幼丹,此次我南下,今年地清明估计是回不来了,到时候,林公之祭就拜托给幼丹了……。”
一滴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就在和珅回国前几个月,林则徐撒手西去。每当和珅与沈葆桢相见地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林则徐来,并为失去如此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痛心。
听和珅提起此事。沈葆桢也不由得落下泪来。林则徐不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老师,和珅的话触动了他的心情,让他忍不住黯然伤神,默默点了点头。
重重地向沈葆桢一拜,和珅收拾起心情转身离开。第三天队伍就到了天津,然后搭上船。扬帆南下上海。
辜鸿铭提前一个多月就到了上海,在洋人的圈里,他靠着自己地语言天赋与博学多才,很快就引起了一片轰动。在上海的各国公使、商人都以能接触如此精通西洋化,并又懂得华国学之人而感到倍感荣幸。
也因为辜鸿铭这得天独厚地本事,再加上商行的帮助和顾盛的牵线,没花多少力气就已经和好几家洋行取得了接触,并初步把第一批需要购买的母机给定了下来。
而大清制造局的厂址等。由于有王有龄这地方官在,办起来也事半功倍,没等和珅抵达上海,王有龄就划出了一大片土地给制造局,还主动帮着建起了几间厂房。
“堂!您觉得还满意否?”从码头刚接到和珅等人,王有龄就连忙把情况粗粗汇报了一下。
望了一眼恭恭敬敬的王有龄。和珅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乐得王有龄一脸喜色,觉得连身上骨头仿佛都酥了几分。
“走!去看看厂址。”和珅向还在一旁和乔阿富等人嬉皮笑脸地辜鸿铭招呼一声。
“堂,您刚下船,是不是先休息一天,等明日由下官安排后再看不迟?”王有龄连忙在一旁建议道,并摆出一副忠心地样。
不过,和珅这次却没听他地建议,摆手说道:“不妨!不妨!如今南边兵事危机,厂早一日建起来,就能早一日出产。我既受皇恩重托。怎能不用心办事?今日天色还早,趁着机会看过再休息也不迟!”
王有龄刚想再劝。突然间看见和珅向他使了个眼色,微微一愣就明白过来,连忙出声附和,并赞叹和珅对圣上之忠心。
而那些陪着和珅来上海的官员们,特别是其几个肃顺派过来盯梢地家伙早就一路上累得不行了,更何况这几人又是第一次出海,在船上是晕头转向,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