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三章 仁德无敌于天下 (第3/3页)
地所作所为,乔谙还是知道一二的,何况在京城,恭亲王奕訢习洋学洋之风满朝皆知,而和珅又是咸丰和奕訢地老师,对于洋人地观点,乔谙大致还是摸得出来。
“洋人窥视我大清之心不死,多年前就仗着洋枪大炮索取无度,如今更是蠢蠢欲动。以下官来看,洋人乃长毛之外的又一大患,不可不防。”
“这些话我知道,乔兄觉得如何防为好呢?”和珅手握酒盅慢慢转着,微笑着问道。
“这……死防严守肯定不行,下官觉得对于洋人就如同治水一般,既要堵又要疏。”
“哦!乔兄还真是高论,这话倒是第一次听见。就不知这堵和疏又是何解?”
乔谙犹豫地说道:“这堵……当指防范洋人野心,以学洋用洋为上,以夷之道来制夷……。”
“嗯,这是默深先生地见解,乔兄也深以为然?”
乔谙看了一眼和珅,想从他表情里瞧出答案,但和珅一脸平常,根本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他一咬牙,点头道:“正是!”
和珅这才笑了起来,又追问道:“那么这疏字呢?又何解?”
“疏乃疏通之意,其实洋人与我们并无差异,都逃不过一个人字。我大清民亿万万,如能与洋人打成一片,并以仁德感化,恩威并用,当是上策。”
乔谙既然把话说开了,也顾不得这些话是否实际,硬着头皮答道。
仁德感化?和珅听了差一点儿想笑出来,他没想到乔谙这种人也会说出这些话来,要是这话从倭仁嘴里说出来还差不多。
和珅摇头笑问乔谙,这仁德究竟是什么?难道光靠仁德就能感化洋人么?同时心里对这个乔谙的期待比开始时淡薄了许多。
“堂,下官可能表达有误,其实这仁德并非彼仁德而言,只不过下官一时间想不到什么话来代表……。”和珅的表情变化让乔谙敏锐地抓住,心里隐约感到了不安,连忙解释道。
“呵呵,那你仔细说说,不要急,慢慢讲就是。”和珅不以为然地笑问道。
乔谙地脸色有些不好看,表情似乎有些为难,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做出了决心:“堂大人,下官有些话可能……还请堂大人千万……千万……。”
“无妨,今**我是私话,出自你口只进我耳,尽管说吧。”
得了和珅的保证,乔谙这才轻声问道:“堂,本朝之史堂应该不陌生吧?”
“本朝?本朝之史与洋人又有何干?”和珅奇怪地问道。
乔谙犹豫地看了和珅一眼,终于说道:“本朝是满人入关起兴,开朝之时……而如今满人与汉人已无任何分别,甚至有些满人比汉人更为彻底,所以这其仁德……。”
乔谙吞吞吐吐地这些话说的没头没脑,和珅先是听的一愣,接着大吃一惊,腾地站起来指着乔谙,张着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乔谙却是给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倒在地,全身簌簌抖不止。
“乔谙!你……你好大胆!这些话也是你能说的?”和珅脸色转变几回,终于渐渐平静下来,压低着声音斥问道。
“堂……堂大人饶命啊!”乔谙刚才是头脑一热把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现在回过神是吓得魂不附体,不住地磕头求饶。
看着乔谙,和珅心里有一股说不出地滋味,他怎么都没向到乔谙居然能有这种见识,其实乔谙说的没错,大清建于满人,但百多年来满人早就给汉人同化了,如今除了在服饰、和皇亲之还保持着满人习惯外,平常满人连姓名都换成了汉姓,根本与汉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满族高官,皇族弟从举止上变得比汉人还要汉人,这些都是拜“仁德”所赐啊!
和珅叹了口气:“起来吧……刚才我说过,话出你口只入我耳……。”
“谢……谢堂大恩……。”乔谙松了口气,连忙磕头道谢,这时候他满身都被汗水浸湿了,两条腿软绵绵的不像长在自己身上,双手并用好不容易才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