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三十六章 是和是战两相难 (第2/3页)
,理由说了一大堆,还特意在咸丰面前点明此次和谈事关重大,主使必须是老诚持重之人,光这一条就把年轻的奕訢给排除在外。
“肃爱卿,由你来看,此次和谈以何人为主使妥善?”
肃顺眼珠往自己人一转,心里立即有了主意,微笑着上前答道:“回皇上,奴才觉得怡亲王一向老成谋国,又是皇亲宗室,可为主使。”
“载垣?”咸丰瞧了一眼这个同族侄,怡亲王载垣执掌宗人府,领侍卫大臣,又是世袭的亲王,平日办事颇得心意,对自己也是忠心耿耿,由他出面为和谈主使,倒也是一个好人选。
“怡亲王,天津和谈事关重大,你觉得自己可担得起这差么?”
载垣连忙答道:“奴才食君之禄,当为君解愁。和谈主使责任重大,奴才定会尽心竭力,办好此差……。”
咸丰听了笑笑,当即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由怡亲王载垣任和谈主使、兵部尚书穆荫为和谈副使,其余以下人选就由正副两使各自安排即可。”
“皇上圣明……!”
和珅在上海接到咸丰地圣旨后微微一笑,非但没有露出丝毫不悦,反而立即让家人打点好行装,准备即日就动身回京。
“君实兄,英国人偷袭天津,朝廷那些王八蛋怎么责怪到你身上来了?皇上怎么能这样?不摆明着任凭这些家伙让你做替罪羊么?”
得知圣旨消息,辜鸿铭、胡光墉,包括刚赶回上海的王有龄等人急急赶到和珅府上,个个愤愤不平。尤其是辜鸿铭吵吵嚷嚷着要与和珅一同去京城,在殿前和咸丰理论一番。
“汤生!”
听辜鸿铭的话越说越离谱,和珅瞪了他一眼,这才使他安静了些。之后,他望着这些知交好友,笑了笑,好言安慰道:“天津之战虽非我等之过。但我为总理大臣也有其责在身。皇上如此责罚也并不无道理。何况,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反正朝两部本就有人具体负责其事,我这个挂名尚书现在撤了也好,免得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口舌之辩。”
“堂!下官觉得此时让堂上京,朝定是有人进谗言,堂身为总理大臣,总揽外交,天津正在大战之时。恐怕是有人想把堂架在火上烤啊!”
王有龄毕竟久历宦海,一眼就看出了朝在这时候让和珅回京地真正用意,作为和珅的心腹,他连忙出言提醒道。
胡光墉是个商人,商人所重的是利,以商人的角度来看眼前局势,当然也猜出一二。虽说没有王有龄看的这么透彻,隐约之间也觉得和珅这时候去京城不是好事。当下也建议和珅尽量拖延时间,等天津战局好转后在北上。
和珅是何等人,就连王有龄他们都看得出朝人的用意,他怎么会瞧不出来?何况早在圣旨未下,光从王有龄的电报分析出英国人要偷袭天津,让左宗棠立即北上支援天津地时候。和珅就已经想到了可能会生地事。
这些天里,和珅瞒着所有人早就悄悄进行了安排,悄悄从各事务抽出身来,安心在上海等地也是今天这道圣旨。从咸丰今天地圣旨内容来看,虽说有责罚之意,而且还撤去了他两部尚书之衔,从表面上这罚的不能说不重,但和珅心里却一点没有慌张,反而有一块大石落下,一身的轻松。
善于揣测圣意的和珅从这道圣旨里瞧出了别人瞧不见的东西。还敏锐地看出了咸丰真正用意。如果咸丰真的因天津之战迁怒自己地话,为何只仅仅夺去两部尚书之职。再只在圣旨训斥一番呢?其的意味,值得深思啊!
再说了,天津已经开战,他和珅再呆在上海也无济于事,还不如在京城更能挥作用。对英国人性格了如指掌,并清楚国官场恶习的和珅明白,这场战争绝对不会像表面上这么简单,如果任凭朝那些大佬胡乱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