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六十七章 陆海两军初草建 (第3/3页)
无奈之下故不作答,却暗暗着急,盘算着给曾国藩私信到如今的日,琢磨着曾国藩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主动上折。
幸好,二日后,曾国藩的折终于送到了京城,和珅先阅后顿时大喜过望,连忙递牌进宫,求见两宫太后。
“曾国藩真乃是忠臣!”慈禧看完折后,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慈安太后也是满面笑容,实力最强大的湘军主动上折要求裁军,解决了朝廷最大的心病,放心之下,对曾国藩此人地好感更是大增。
“于堂,曾国藩能如此顾全大局实在是不容易,对如此臣,朝廷定要好好褒奖。”
“姐姐说的是。”慈禧在一旁点头说道:“湘军如此当为楷模,有曾国藩带头,其余各军的事就好办多了。”
“太后英明!”和珅在下连忙说道:“曾国藩的折今日刚到,奴才听说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折也在途,如此一来,等裁撤之后,朝廷隐患全除,天下再无后顾之忧。”
“如此妥善解决,这还不是多亏了于堂……。”慈禧满意地一笑,一语双关说了一句。
“这全是托皇上和太后们的鸿福,哪里有奴才半点功劳。”和珅不敢邀功,诚惶诚恐。
“呵呵,于堂不是外人,不必如此。堂为朝廷做的事哀家等心明白。”慈安见和珅如此,和颜悦色地说道,同时向身边的慈禧微微一笑。
慈禧点点头,也笑着说了几句,接着拿起手上的折:“既然各军已经上折裁撤,哀家看此事就交给于堂处置吧。姐姐,你看呢?”
“正是这道理,于堂做事我们姐妹当然放心,哀家看就交给他办了。”
“奴才,谢过太后……。”和珅在下面听了一喜,明白慈禧把这事交给他的真正目地。当时他就和慈禧提过,想以各军为基础重建6军和海军,因为当日与太平天国地战争还未结束,一切只不过是在计划之,现在终于可以实施了,怎能不让和珅高兴。
领旨后,和珅风雷利行,马上就行动了起来。他以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名义组成了一个新衙门,专门负责裁撤各军,建立6军和海军地事宜。
这个衙门不大,但人员结构却是空前绝后的。以和珅领衔,恭亲王奕訢为副,其余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实力派加入,实行统筹。这么做,既是照顾了各人的心态地位,又便于对各军进行裁撤,是最为妥当的办法。
两军6军比较好办些,经过商议后,决定以新军为基础,淮军的大部和湘军的小部作为补充,暂定员五万人,按西洋之法再加国练军习惯,分为十团,每团各五千人。全员装备洋枪大炮,进行换装。
6军直属朝廷统辖,统帅由左宗棠担任,副帅分为李鸿章和曾国荃。这么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左宗棠所练新军最接近6军模式,战术操典也最为熟悉,而李鸿章的淮军近似新军,他作为副帅当仁不让,至于曾国荃比之二人差一些,但他的骁勇天下闻名,又是曾国藩的弟弟,6军以三军重组而成,作为湘军代表的曾国荃当然也占一席之地。
至于海军,那就比较麻烦些。海军的基础主要是曾国藩的长江水师,再抽掉一部分新军、淮军善于水战之兵补充而成。但是,海军不同6军,光有洋枪大炮是成不了军的,曾国藩的长江水师虽然称之为水师,可有的仅仅是一些木船而已,这些船只在长江与太平军作战算得上马马虎虎,但要想守护沿海,与西洋海军相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海军在没有舰队的情况下,只能暂时搭起个架,聚集在长江和洞庭湖处以练兵为主。水师统帅由曾国藩兼领,下分北洋与南洋两部,北洋由彭玉鳞为将,南洋由和珅的爱将刘铭传为将,如今合并操练,只等将来从西洋购入军舰后再正式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