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 (第2/3页)
、对岸长着的青草黄花:“就是因为你心底的那份犹豫!”
“你从汝南奉玺入朝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若非局势已定,你心里更想的是随孙策建功立业、尽情施展才智。而不是待在这人杰辐辏的朝堂,稍有不慎就会遭遇埋没,就像毋丘继仁一样在我身边终日碌碌。所以你看似顺服朝廷、任职奉命,其实……心不在此。”皇帝今日像是要把话彻底挑开,蓦然说道:“若非我还勉强有些中兴之资,你恐怕愈会失望。”
“臣不敢!”周瑜终于反应了过来,他从马上翻身而下,冲皇帝抱拳道:“陛下是圣明天子,乃汉室中兴之望,臣有幸伴随帝驾,岂敢再生二心!”
皇帝刚才一连串说的话简直是句句敲在了他的心里,虽然不全对,但也是八九不离十。他其实并不是像皇帝所说的那样一心想与孙策纵马江东——那是皇帝故意用后世的思维而加以揣测、并且借此施压周瑜。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彼此都是心知肚明。那就是周瑜一开始的打算,仅仅只是为了庐江周氏今后的发展、顺带还有好友孙策的前程。而不是像赵温、张昶、潘勖、杨沛这般,在顾全家族利益的同时,紧紧的跟随在皇帝身边、做一个以皇帝马首是瞻的帝党中坚。
皇帝对于用人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像是杨琦、刘繇这些人,他不会要求彼等对自己的立场是绝对服从。只要肯付出一定的名与利,这些人都会为皇帝所用,只是他们永远不会成为心腹、用起来也不顺手、更不会让他们手绾大权。
但是像贾诩、周瑜,乃至于以后将要逐一启用的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皇帝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跟自己‘以利合’那么简单,他需要的一支立场始终站在自己这边的忠诚班底,这班底可以在彼此之间、甚至与皇帝有一定程度的分歧,甚至可以在私下里有自己的小算盘、小动作,但他必须是真正的从表里、内外都忠于皇帝一个人。
而不是像朝廷内的关东、关西两帮士人一样,心里忠于朝廷、忠于皇帝,但从未与皇帝真正一条心。
如果这些人做不到,那么皇帝就会像是当初设法让贾诩、荀攸归心一样,先观察一番,再找机会或是动之以情、或是晓之以理的用言语刺激他们。
“我知道你没有二心,自打你入朝以来,我一直对你青睐有加,这你也知道。”皇帝一边眺望,一边说道:“你是个聪明人,心里也清楚我想要你做什么样的臣子,同样是‘臣’,其实大有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