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 (第2/3页)
商?”
“与臣子相商,这本是国家起先最善于做的举措,董承是惯于见此,所以才行此下策。殊不知,国家岂会拘于常法,或为自己所拘的人?”黄琬伸手捋须,点头说道:“都道人心易变,时势易改,天子又不外乎如是?”
来敏思忖道:“上次国家亲征河东,身边带的是侍中荀君,行在一应诏书拟撰,也是皆出自荀君笔下。明年若是要东征,不定也是故事重提,由承明殿再出一人随驾参尚书事……如此,说不得就是太尉了。”
黄琬不否认来敏的猜想,喃喃说道:“若是留在长安,只有无有差错,等朝廷大战功成之后,他再如何也会是酂侯萧公为高祖皇帝在关中填抚谕告,使给军食的功勋。可一旦随军,终日在国家手下,身旁又是诸如前将军、护羌中郎将等善战之将,他就难有什么作为了。国家向来对其不是如何满意,也曾过给他机会,可他偏是按捺不住,急于表现,真不知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来敏心里一喜,这一天他与杨氏筹算已久:“善,既如此,届时便会是明公与赵公二人秉政关中政事,只要安稳朝廷,依诏调度粮草,虽是非战之功,却如何会比征战之功要少?”
“那时朝中有王斌、有皇甫义真、兴许还有……长公主。”黄琬面色平静,缓缓吐出一口气,说道:“若是老夫没有料错,王斌与皇甫嵩二者必入承明殿。一个是国家最亲近的母舅,一个是名望卓著的宿将,更还有一个万年长公主……国家即便远在关东,也会把长安捏在手心里,悉听诏令,不会有任何动乱。”
来敏想到费了一年多的功夫,竟只换来这样的结果,不禁气馁道:“那我等岂不是白费苦心了?”
黄琬皱着眉头,义正言辞的说道:“不让董承留京,是为了天下大局着想,岂是为了什么门户私计?陛下若是一时不察,使他留京,以他的脾性,指不定会搅出什么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