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蝼蚁自投 (第2/3页)
乎将河东豪强扫荡一空,只留下亲近皇帝的裴氏、毌丘氏、祝氏等寥寥数家。卫觊由于与叛将卫固的亲属关系,本该受到株连问罪,但由于卫觊提前悬崖勒马,向皇帝透露消息,又有马日磾、蔡邕等一众与其有过利害关系的大臣为其求情,这才让皇帝只将其废为庶人了事。
河东卫氏虽然从这场清洗中脱身,洗清嫌疑,但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不单是卫觊选择隐姓埋名,主动散尽家财,而且还将卫氏珍藏的典籍当做赎罪,一概进献给了当时下诏‘求献’古籍的皇帝。
元气大伤之后,卫氏宗族在河东的声势一落千丈,族中再无撑得起门面的人物。幸而还有裴氏念着旧情,多有照料,卫觊也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将献出的珍贵典籍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大半默出,这才勉强让卫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曙光。
只是光有经书还不够,在这个时代虽然经书所蕴含的‘知识’是让人比积累财富还能轻松跨越阶层的存在,但它往往需要十数年的光阴,几代人的积累培养。
卫觊是个有抱负、有远望的人,肩头又背负着兴复宗族的沉甸甸的责任,自然不肯选择这种见效慢、耗时长的道路。所以他将记忆里的家传典籍默写得差不多之后,方才选择走出家门,放弃以往的自持身份、坐等公府征辟的公车上门的矜持,主动选择门庭依附。
他想着,以他的能力与才智、再加上河东卫氏的声名,应当不会有什么人会拒绝他。谁知星移斗转、事移俗易,先是关西士人的领头人马日磾、士孙瑞先后黜免;再是弘农杨氏韬光养晦,虽然家中多人身居要职,除了侍中杨琦亦然耿介以外,其余都谨小慎微、不肯出头;至若黄琬、赵温等人,既非关西一系,又与他无甚交情,自己更是有过污点的人物,彼等哪里会对自己多看一眼。
就连自己亡弟曾经的妻家,大儒蔡邕,此时也对自己疏远了关系。毕竟当年彼等帮过自己一次已属仁至义尽,再帮一次就说不过去了。
卫觊明白当初自己身陷囹圄,马日磾、蔡邕、裴氏,就连董承都急着搭救他,不是为了什么河东卫氏的名声、也不是对他高看一眼,纯粹是担心皇帝会借机发作,牵连到他们的头上。如今没了这样的顾虑,朝中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彼等的态度自然会变得冷淡。
所以卫觊思前想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