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国基 (第2/3页)
,周代衰崩,而礼尚存于世,这‘礼’就是周的根。”皇帝伸手点了点芍药的花瓣,那滑嫩轻盈的触感从指间传来,简直像是在触摸一位清丽少女的脸颊:“只是‘礼’不能复周,也难以复天下。”
“陛下此话不说有理,却不得传于郑公、蔡公之耳。”贾诩玩笑似得说道。
皇帝也知道他说的话歪理居多,若是没有‘礼’,臣如何尊君?子如何敬父?他又如何能占据大义,借‘礼’之名挞伐袁氏?可若是细究下去,统治者又不能单凭一个‘礼’字就兴复天下,更需要其他治国平天下的手段相佐,只是明面上,仍要将‘礼’尊奉为主。
他笑了笑,知道贾诩与穆顺不会外道,于是放心问道:“周的根是‘礼’,秦的根是‘法’,此二者皆不能使彼等如这草木般死而复生。可我汉室迭次复兴,必有其根源所在,却不知本朝的‘根’,又在何处?”
“这……”贾诩沉吟了一下,低声答道:“愚臣浅见,本朝的‘根’,应在于民。我汉家历代贤君,鲜不宽俭待民,是故危亡之际,仍有人心思汉,世祖入河北,而河北豪强云集响应;陛下迁关中,而关中百姓赢粮景从。”
皇帝对于贾诩将他与光武皇帝相提并论只一笑了之。其实他心里清楚,光武皇帝能中兴汉室,是因为他姓刘,若是不姓,那他建立的就是另一个朝代了。这对于皇帝本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从不信什么‘天命在刘’的说法,他现在要探究的是什么才能让一个朝代国祚绵长、亡而能兴。
所以听了贾诩的话,皇帝斩钉截铁的纠正道:“不是应在于民,而是必在于民。荀子所言君舟民水,就正是这番道理,可是历代以来,又有谁真正做到了夙宵兢惕?”
“民也分小民与大民。”贾诩不置可否,而是补充说道。
穆顺屏住呼吸,虽然他不甚明白君臣两个的机锋,但他一个字都不想错漏了。他隐隐有种预感,这番话要是琢磨透了,他的机遇就真的来了。
从屏风帷幕缝隙里挤来的夜风吹得花团频动,暗香轻盈,皇帝扬了扬衣袖,定定的看向贾诩:“那贾公以为,我心里是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